我的姨父

包东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包东文集最新章节!

    说起姨父,我心有愧疚。

    初见姨父,那还是“文革”前的时候。他第一次到我家作客,恰缝秋雨绵绵的日子。

    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一天下午,我刚放学回家,母亲就叫我去路上接一下小姨和未来的姨父。走约一里路的样子,我就看到迎面一前一后走着两个人。走近后,看清了后面的是小姨,前面的肯定就是未来的姨父了。

    姨父身材敦实,国字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手臂上搭着军上衣,手里捏着军官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田间小道上,仍不失知识分子形象和军人风彩。

    那时,我很喜欢和崇拜军人,何况姨父还是一个军官。所以姨父在我的心中形象是高大的。

    姨父不是一个健谈的人,但姨父说出的每句话都很实在,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天南海北。姨父在和我父亲摆龙门阵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仔细聆听着,想记住姨父说的每句话。这还因为姨父是我所有长辈中最有文化和身份的人。

    姨父其实不是一个正统的军人。他是哈军工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家军工单位工作。七十年代初内迁至川北某县的一个大深山沟里,工作和生活几乎是与世隔绝。

    改革开放后,我终于有机会走进那个深山沟,到姨父家去玩。山沟里那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里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更没有大城市的喧嚣,看到的只是每天上下班时,楼房前面人们鱼贯而入,鱼贯而出,偶尔还听到对面山上传来轰响的炮声。我多次好奇地问姨父和小姨,这里的人们到底在干什么?但他们每次都将我搪塞过去。山沟让我感到新鲜的同时,更让我感到神秘。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罩在山沟里的那层神秘面纱才慢慢退尽。原来这里的人们摆弄的是曾让全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和兴奋的原子弹!

    这些只是过去对姨父的表面认识。直到今天,我和姨父有了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才对姨父的内心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回忆过去,姨父充满着兴奋和激动,充满着自豪和骄傲。

    那年毕业回家探亲时,姨父在家乡听到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看到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中国让世界震惊,更让帝国主义吃惊,深身上下热血沸腾,喜出望外。他感到自己将要投入的事业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崇高!但在那个时候,他只能将这一切深埋心底,暗自高兴。

    从那时起,姨父就立志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国防事业中去,为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5年,姨父等一批哈军工的高材生被分配到青藏高原后,随即就投入到了火热的生活和核事业工作中。

    一次,姨父为了及时赶到实验场地,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人徒步走了30多里的山路到到那里,先期到达的同事们都大吃一惊。原来这条路上常有狼群出入,甚至追赶汽车,何况一人单行。姨父算是幸运,没有遇上狼群。否则

    那时,课题一个接着一个,任务一项接着一项,姨父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但工作的信心和劲头都很足。搞完一个课题,完成一项任务,再苦再累心里都感到莫大的幸福。

    内迁以后,虽说没有恶劣的高原气候,但在那个远离城市的大深山沟里,生活仍然是枯燥乏味而艰苦异常的。姨父每天从家里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实验场,在大山沟的近七千个日子里,除了到试验基地参加试验而外,就周而复始地走在这“三点一线”上,在这条当初甚为神秘的战线上,姨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曾三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次为一等奖,多次获得本单位的科技革新奖。

    姨父的大半生都是在研究、试验原子弹中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布了大西北的穷乡僻壤和戈壁沙滩,当蘑菇云升上天空,爆炸声响彻云霄的时候,就是姨父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候。姨父为中国的核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

    我以姨父为荣,我以姨父为骄傲。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八十年代后期,家乡要发展电子工业,我想到了姨父,动员劝说他回家乡。于是,姨父和小姨有了回家乡的想法。几经周折,我为姨父在家乡联系落实了一家新办的小型电子企业,年过半百的姨父带着一家大小五口人回到了家乡。

    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事业,造就了姨父特有的性格。工作认真专一,技术精益求精,为人正直诚恳,执着的追求甚而被人们认为是固执。这种性格渗透在他的骨髓里、血液里,延伸到他的生活之中。正是有像他这样执着的一大批中国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苦苦探索追求,中国的原子弹、氢弹才能顺利爆炸成功,我国的核事业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回到家乡,在一个小县城的企业中,不善人情世故的姨父,仍是那样的执着工作,却被领导认为是死板、不灵活,不适宜地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对姨父耿耿于怀。

    那一年,这家企业终因严重管理不善,还未步上正轨就垮掉了。未到龄的姨父因此而退休了,在无声无息中,带着遗憾结束了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事业生涯。

    退休时,姨父只有三百多元的养老金。为了生计,他帮助小姨摆过小摊,但他不是这块料;又到私企去打过工,也很不适应。

    晚年的今天,姨父一家过着艰辛而拮据的生活。小姨过去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姨父从来没有找过组织和领导,他们的三个子女都没有好的工作,只能养家糊口而已。

    一个原子弹人、一个为中国核事业努力奋斗了大半生的姨父,如今已年近七旬,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试图改变着自己,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我错了。不该鼓励姨父回家,因为我没有能力为姨父找到一个施展才能的地方。

    姨父也错了。他不该被回家所动,因为回家,姨父舍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脱离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我在愧疚中向姨父表示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