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第一奇书大结局

崇祯本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金瓶梅最新章节!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电子版抄本说明金瓶梅乃是天下第一奇书也!不幸长期以来,被列为诲淫秽书,横加禁止。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以“诲盗”闻名,而金瓶梅却是以“诲淫”而着称于世,二书均算得上是天下绝无仅有的奇观了。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金瓶梅作者明显对水浒中潘金莲一节情有独钟,但他确乎有意要与施耐庵贯穿水浒全书中的“英雄主义”精神背道而驰,有心着眼于描画有血有肉的俗人俗事和世事的千奇百态,所以以致最后竟把水浒中的这段故事作为开始,借来演绎出这部惊世骇俗的大作来,其实细考起来,金瓶梅原算不上是“诲淫”之书的。就象西厢记一剧。

    无非多了几句“柳腰款摆,花心轻折,露滴牡丹开,蘸着些儿麻上来。”的情节,于是便被假道学家们目为“淫”了。

    金瓶梅中,这类情节其实也远远不算多,作者为了情节需要和对人物、事件的表现,仅以白描直书而已,并非刻意大肆渲染,也不是全书主旨,即便那些所谓“洁本”在“以下删去若干字”以后,大体上也不伤其作品原貌。

    更何况,就如金圣叹在西厢记批本中所言“细思此一事,何日无之,何地无之?不成天地中间有此一事,便废却天地耶?细思此身自何而来,便废却此身耶?”以“淫”

    为秽者、为罪者、为耻者、为羞者,若为真道学家,倒不如真去自废其身,也让世界干净一些!其实,假如有一天这世界上真没有这“淫”事了,人类倒真也就“人将不人”了。

    “食、色”之为人性之根本,连孔老二也自叹未见有好“德”如好“色”之人,难道不是更说明问题了吗?世人大力推崇红楼梦,实际上只能说明世人没几个读过金瓶梅。

    除去文采的买弄上红楼梦略胜于金瓶梅以外(从这点讲,红楼梦也多少可以与镜花缘一类的“假正经”之作为伍),金瓶梅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悟性和见识远在曹雪芹之上。

    读红楼梦,只能造就一些孤芳自赏、酸文假醋、至多象贾宝玉那样的自作多情的神经病和以此靠骗取丁点儿研究经费为生的几个可怜虫“红学家”而已。

    金瓶梅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也只有阅世深者,才能读得懂金瓶梅并能欣赏这样的亘古无双的大手笔和大彻大悟的境界。相对而言,红楼梦只能算小儿科,也只配给一些所谓的“才子佳人”们去读。

    基本上算是古典小说中的琼瑶小说而已。就拿现代的所谓“痞子文学家”王朔为例吧,照他自己的说法,过去一直是极为推崇曹雪芹的,在他成了“大腕儿”以后。

    终于有了机会仔仔细细读了全本金瓶梅,这才大惊小怪地发现这红楼梦竟是大抄金瓶梅“不光是思想抄,连细节也抄。”至多算抄得较成功而已。

    其实,读过金瓶梅的,特别是真正读懂了金瓶梅的,绝对没有人会再把红楼梦放在眼里。

    以金瓶梅这样的小说史上的奇绝文字,多少年来却不为大众所耳闻,只被少数学者、涉猎者所惊叹,这不能怪世人之无目,盖因长期禁锢和封杀所致,此外,金瓶梅虽然算不得是“色情小说”

    但读者也别听信古人的胡诌,当“劝世、戒世”之作观。比如象原序中的一些见解,未尝不是东吴弄珠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这部书不得不打的掩护而已。便是第一回开篇的“财色论”至多只能算是金瓶梅编篡者的小说家笔法罢了。

    作者的匠心,不能仅仅从书面上的文字上去理解,此外,读者更不要轻信见识浅薄的评论者的误导。

    便是按第五才子书中潘金莲偷汉一节的评语的手眼观之,恐怕才高如金圣叹者,亦未必解得金瓶梅作者所表现的世事真谛,亦未必能领略得了这部奇书中的种种妙绝。

    此绣像金瓶梅电子版抄本,乃是以汝梅、齐烟会校之齐鲁书社版为范打字输入,此书为“崇祯本”系统的全本,没有任何删节。

    原本为繁体,现输入时改为简体以利流行,原书中还有不少精采的夹批眉批,因格式所限,暂不录入。

    该书为尽量保持原刻本原貌,对原刻本中的绝大多数误刻、错字、借字、异体字都未作更改。

    但在这电子版抄本中,输入者在抄录时都酌情予以更正和规范,这也包括因避讳崇祯皇帝名而替代“由”、“检”二字的借代字。凡国标码表中所缺汉字,以“[]”注明。

    齐鲁书社版卷前所附吉林大学王汝梅教授所作的介绍性前言,这里也一并抄上,作为想对金瓶梅有进一步了解的读者的参考。褐锈为本电子版从万历词话本中录入了“欣欣子序”和“廿公跋”

    虽然崇祯绣像本中不列此二篇文字,这里也一并收入,作为参考,最后请读者注意,目前海外中文书店市面上有不少港、台版的所谓“真本”、“全本”金瓶梅滥竽充数,对各类金瓶梅一书进行了极不负责的除“淫”和删改后出版,却仍然大言不惭地混淆读者视听,自称是金瓶梅原本。

    甚至竟然使得不少人也人云亦云误把“崇祯绣像本”金瓶梅当成是“洁本”本书是以真正的“淫本”金瓶梅为底输入,所有“淫秽”之处绝不作任何删节,以便让世人能够同享一睹全豹之幸,不会因为未能完全领略这部亘古奇书而留下任何遗憾。特此说明。

    不甚了了真人谨记。帝元二二一七年六月于斯坦福大学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