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上部:韩信篇(4)

钱莉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天意最新章节!

    国尉放下手中的简册,慢慢抬起头,看着我。我这才发现,国尉这段时间老了许多。

    “你知道的,”国尉疲倦地道,“那天见过东海君,你就该知道的,这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违抗的。”

    我道:“尽人事,听天命,是人臣的职分!”

    国尉摇摇头,道:“我不是臣子,我是以客卿入朝的。从一开始,我就与陛下约好,永远不改变这个身份。功劳再大,受职不受爵,受金不受地。我没有受秦一寸封邑,所以,我也没有义务为它殉葬。”

    我呆住了,许久,才道:“原来……那时你就……想好退路了?”

    国尉叹道:“那倒不是,那时我只是不想受束缚。今天的情势,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我心里又升起一丝希望:“那现在……国尉你……”

    国尉道:“我说过了,这是天意——我恐怕该归隐了。”

    我大吃一惊,道:“什么?归隐?不!国尉,你不能走。你一走,国事就更加不可收拾了。”

    国尉道:“我留下就可以收拾了吗?”说完,他弯下腰去,继续整理他的简册。

    我怔怔地看着他,悲伤地道:“国尉,无论如何,至少帝国是你一手缔造的啊,你就忍心眼睁睁看着她走向灭亡吗?你就对她一点感情也没有吗?”

    “不,我有。”国尉道,“只是和你想象的不同。”

    国尉慢慢地踱到几案旁,拿起案上的黄金虎符,轻轻地把玩着,道:“帝国是我的作品,如果它短暂而亡,那将是我的耻辱。所以,我必须做一件事,证明那不是我的过错。

    我茫然地随口道:“做什么?”

    国尉道:“找一个传人,把我这一身的智谋传给他,让他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再建一个帝国。以此来证明,亡国不是我的无能造成的。”

    我目瞪口呆。国尉的心思,向来不是一般人能猜度的。可我还是万万没想到,他竟会生出这样不可思议的想法!

    国尉继续道:“当然,我会很小心,不让他用这智谋来对付帝国。我会找一个足够聪明,又有足够的忍耐和信用的人,用誓言来压制他的野心,不让他在乱世到来之前起事。同时密令他所在的地方郡守县令,不要给他在仕途上出头的机会。如果帝国不亡,他的所学毫无用武之地,反会引起他对权力的觊觎;如果帝国必亡,他出仕只是徒然为帝国殉葬。”

    我心中一片混乱,想抓住点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

    他们都疯了。我悲哀地想。

    我所效忠的皇帝被一个术士迷昏了头,一心想追求长生不老;我所敬重的国尉抛弃了他一手缔造的帝国,莫名其妙地要去找什么传人!我该怎么办?我能怎么办?我只是一个名望尊崇而毫无实权的文官,除了忠诚,我一无所有。

    我只能无奈地看着帝国一步步走向沦亡。

    三天后的一个清晨,国尉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咸阳,没有惊动任何人。他给始皇帝留下一道辞呈。但始皇帝没怎么看就随手扔到了一边——他已经完全沉浸到东海君为他营造的那个荒唐世界中去了,现实的一切,都被他认为是无足轻重的。

    故事讲完了。

    精致的雀铜灯还在静静地燃着,热好的黍酒早已冰凉。

    韩信道:“后来呢?”

    仲修道:“就像国尉预言的那样,帝国一步步走向灭亡,再也没人能挽救她的命运。”

    韩信道:“我是说那个东海君。他不是说他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吗?始皇帝后来不还是在沙丘驾崩了?难道他没有因此受到惩罚?”

    仲修苍凉地一笑,道:“他不会的。因为他只陪伴了始皇帝半年就离开了。”

    韩信道:“半年?难道始皇帝后来就一直……”

    仲修道:“我说过,他是妖孽。妖孽不用一直在君王身边喋喋不休地进谗。半年

    的时间,就足以使始皇帝永远陷入成仙的迷梦中了。他突然失踪的那一天,始皇帝像发了疯一样,亲自审讯了每一个奉命侍候东海君的人,然后把这些人全杀了。接下来就是找,找,找。咸阳几乎被掘地三尺,各郡县也接到他的画像和搜寻密令。始皇帝还派徐巿率众出海寻找,他自己也借巡游之名四处寻访。那段时间,皇帝的样子非常可怕,眼里像要喷出火来,常常一个人背着手走来走去,咬牙切齿地自言自语。我不知道他在骂什么,只是觉得奇怪,就算东海君的不辞而别使他愿望落空,也不至于如此大动肝火啊!他又不是第一次被方士骗了。再往后,他的性情越来越难以捉摸,喜怒无常。他完全沉迷于方术之中,可有时又会指着那帮宫廷术士破口大骂,骂他们无用、骂他们欺世盗名,说:‘只有东海君是真的,你们全都是假的!假的!’有一年,他甚至一怒之下活埋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儒生,说:‘看以后还有谁敢欺骗朕!’公子扶苏就是因为在这件事上说了几句话,被打发到上郡去了。但是直到他在最后一次巡游途中驾崩,也没有再见到那个东海君。”

    韩信想了想,道:“你说秦始皇曾绘了他的画像找他?现在还有那画像吗?”

    仲修道:“现在天下大乱,地方官衙大多被毁,恐怕不会有那画像了。宫里存档图籍应该有一幅的,可也说不准。时间过去那么久了,况且赵高把持朝政时,把一切都搞乱了……对了,你不是楚军的人吗?现在楚军接收了一切宫室府库,正在清点搬运其中的器物,你可以问一问啊。”

    韩信苦笑了一下,道:“他们只对金银珠宝感兴趣,图籍文书全让刘邦拿走了。”

    “哦?”仲修若有所思地道,“刘邦比你们大王要高明。”

    韩信叹了口气,不予置评。

    仲修道:“不过要是那样的话,还有一样东西你也许能看得到:照心镜。那是东海君留给始皇帝的唯一物什。”

    韩信道:“照心境?就是你们国尉说的那面镜子?”

    仲修道:“是的。那镜子放在后宫,我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不过据一些内侍说,那东西真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而且人站在前面,映出来的像居然是倒的,不知是怎么一回事。那镜子能照见人体内疾病之所在,可是皇帝更多的是用它来照侍寝的宫人,看她们是否有异心。如有,则当即处死。”

    韩信奇道:“这也能看得出来?怎么看?”

    仲修道:“据说女子若有邪心,则必胆张心动。不过我不大相信,这也许是紧张造成的。那些被掳入宫掖的六国女子,初见始皇帝有几个不胆战心惊?想来因为这面镜子,一定屈杀了不少无辜女子。唉!”

    从仲修家出来,已近天明。

    一个晚上,他听了一个很长、很荒谬的故事。

    故事很有意思,但回到现实中想想,那和自己的命运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是这一切导致他遇到了师傅,可那在整个故事中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而他自己,又是这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人物——不,他甚至都不能算是个人物,他只是师傅用来证明自己价值的一个工具。

    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赏识过他,不过是过去,还是现在。

    清晨的寒风吹在身上,刺骨地冷。他不由自主地抱住了双臂。

    街道上,几片枯黄的叶子被风吹得满地打转。他想自己也正像这飘零的枯叶,孤独而无助,被乱世的暴风裹挟着,不知将吹向何处。

    他慢慢踱回营房,同营的人道:“你跑到哪儿去了?大王派人来找过你好几次了,亚父也找了你两次。”

    韩信惊讶道:“找我?大王和亚父找我?有什么事?”

    那人道:“不知道,你自己去问吧。大王那边看来比较急,你最好去快点。”

    韩信应了一声出去了。

    没多久,范增匆匆赶来,一进来就问:“韩信呢?回来了没有?”

    同营的人道:“回来了。”范增松了一口气,道:“回来就好。我还以为他……对了,他现在人呢?”

    同营的人道:“去见大王了。”

    “去见大王?”范增奇怪道,“大王有事找他吗?”

    同营的人道:“是啊,不知道是什么事,派人来了三四趟。刚才他一回来,我们跟他一说,他就去了。”

    范增坐下来,疑疑惑惑地自语道:“奇怪,这次大王倒对他产生兴趣了?”

    几案上有一支削坏的残简被范增的手肘带到了地上,范增捡起来随意看了一眼,立时眼前一亮。那残简上写着:“关中……有崤函之固,山河之险,此诚万世帝王之业也,不可轻弃。然……”其余的字就看不清了。

    范增抬起头来,道:“这是谁写的?见解不错啊。”

    同营的人道:“韩信写的,又写又改地搞了一个晚上。我们才没那份闲心呢!”

    “嗯,是吗?”范增将几案上那些七零八落的残简一一拿过来看,不时点头自语,“嗯,不错,有理。”

    忽然,他拿着一支竹简,猛地站起来,手微微发抖。那竹简上写着:“执戟郎中臣信昧死言:今大王……”后面的字被刮削得漫漶不清。

    范增道:“这……这原来是他给大王上的奏疏?”

    同营人道:“大概是吧!要不怎么写得这么认真呢?”

    范增一顿足道:“糟了!昨天刚有个书呆子为了定都的事跟大王顶撞,被烹杀了。他怎么这个时候……唉!他去大王那里多久了?”

    “啪”的一声,奏疏被砸到韩信的脚下。

    “这个西楚霸王要不要你来做?”项羽怒气冲冲地道,“杀子婴错了,定都彭城错了,把汉中给刘邦错了,封田市错了,封赵歇错了,张耳、陈馀、臧荼……都封错了!是不是我入关以来就没有一件事是做对的?不听你的就会重蹈亡秦之覆辙?嗬,不得了,作什么惊人之语!秦朝是谁攻灭的?是我!我拯天下于水火,解万民于倒悬,使六国得以复立,谁不对我感恩戴德?谁不说我处置得当?你居然把我和那昏君比?你懂个屁!”

    韩信看着脚下被摔散了的简册,一动不动,等项羽骂完,才平静地道:“现在大王正行封赏之事,许多人赞颂大王,只是为了分封时得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并不关心大王的江山,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大王不应被这种人的颂声蒙蔽……”

    “放肆!”项羽吼道,“真话假话我听不出来?要你来教训我?哦,说我好话的都是在阿谀奉承我,你这样指着鼻子骂我,我才该洗耳恭听?别忘了你的身份!一个执戟郎中,敢这样和我说话?昏了头了你!来人!把他拉下去,笞……不,杖七十!”

    韩信愕然地望着项羽,心中的吃惊更多于害怕。

    两名侍卫一左一右过来抓住韩信的胳膊。

    “住手!”随着一声威严的喝声,范增跨进了殿门。两名侍卫不由得松开了手。

    项羽道:“亚父,你来了?”

    范增走到韩信身旁,道:“你先出去,在外面等我,待会儿我有话跟你说。”

    韩信道:“是。”抬头感激地看了范增一眼,退了出去。

    范增又对周围的侍卫们道:“你们也都下去。”

    侍卫们看看项羽,项羽挥手道:“下去吧。”

    众人退下,殿门关上。

    范增弯腰捡起地上的奏疏,翻看了一下,道:“就为了这个,你要打他?”

    项羽恨恨地道:“不止是这个。亚父,你没见他刚才说话时的那副口气,教训起我来了!简直狂得没边了。不给他点苦头吃,我看他要……”

    范增道:“阿籍,不管韩信到底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我只问你一句话:能不能放过他?”

    “我办不到!”项羽别过头道,“亚父,你不知道他那些话有多可气……”

    “好,”范增道,“那你就索性杀了他!”

    “杀了他?”项羽倒吓了一跳,回过头来,道,“可……可他罪不至死啊。”

    范增坐下,把手放在项羽肩上,一字一句地道:“阿籍,你知道什么叫‘士可杀不可辱’吗?他那样的人,你要么别碰他一根毫毛,要么干脆把他杀了。要是折辱了他又让他活着,有朝一日必遭反噬!”

    范增的神态语气十分严肃。但项羽看着他,忽然笑了,道:“我怎么没听说他‘反噬’过那个逼他钻裤裆的小子?”

    范增道:“那是时机还没到。阿籍,这不是开玩笑的事,你想好了没有?到底准备怎么处置他?”

    项羽无奈地道:“好吧,那就看亚父的面子,饶了他这回。”

    范增似乎有些失望,道:“唉,那就这样吧。”

    项羽奇怪地道:“怎么?亚父,你还不满意?”

    范增摇了摇头,叹了口气,站起来向外走去。

    项羽道:“亚父,我不是照你的意思做了吗?”

    范增停下脚步,回过头来,道:“为你着想,我宁可你选择杀了他。”

    凌空而起的复道,连接着一间间巍峨壮丽的宫室,仿佛横跨银河的天桥。

    范增和韩信漫步在一条高高的复道上。从那儿,可以遥遥望见渭南上林苑中那气势恢宏、尚未完全竣工的阿房宫。复道下,是川流不息地搬运着财物的楚军士兵。他们忙碌地穿行在各宫室之间,肩挑手扛,将帝国昔日聚敛来的珍宝金帛成箱成笼地往外运,几名将军在其中大声地呼喝指挥。

    范增一边缓缓走着,一边道:“你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赞成。阿籍的分封确实太草率,留下了不少隐患,定都的事也是。今天是你受委屈了,看在我的面子上,别往心里去,好吗?”

    韩信看看远方鳞次栉比的宫殿,淡淡一笑,道:“亚父,事情已经过去了,没什么。”

    范增停下脚步,盯着韩信。过了一会儿,他叹了一口气,道:“你心机太深,我看不透你。但不管你是真心还是敷衍,能不能听一个老人的几句肺腑之言?我知道,你才智过人。但谋臣所要做的,不是提出最正确的建议,而是提出最有效的建议。如果明知一种建议是君王无法接受的,或君王确有错误但已无法挽回的,那就不必说了。谋臣的能力能否得到发挥,取决于能否得到君王的信任和重用。如果因为触怒君王,而连进言的资格都被取消了,那再高明的见解又有什么用呢?”

    韩信恭恭敬敬地道:“亚父所言极是。”

    范增皱着眉头。他很怀疑眼前这个年轻人恭敬受教的态度,但又无法可想,只得道:“我不知道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听不进去,我也没有办法。阿籍年纪轻,你也是。其实你们应该能很好相处的,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我老了,本想叫你接替我的……唉!”

    范增摇摇头,又叹了口气,步履蹒跚地慢慢向前走去。

    韩信忽然对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生出一种同情心。这个老人背负得太多:君臣之义、托付之重,甚至还有一种类似父辈对儿孙的舐犊之情——这一点也许连范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压得他苍老的身躯不堪负荷。

    但他不能因为对一个老人的同情就留下来,将全部心血耗在一个完全不值得辅佐的人身上——这次上书,是他对项羽的最后一次试探。现在,他已对项羽彻底放弃了希望。

    范增又道:“韩信,你有没有感到阿籍近来有些变了?”

    韩信道:“嗯,好像是有点。自从进咸阳以来,大王就不大听劝了,而且杀戮也太重。杀降是大忌,大王不该杀秦王子婴的。”

    范增道:“是啊,还有定都的事,那么多人也劝不住。他以前不是这样的啊。权力这东西,唉!”

    韩信隐约感到那不完全是权力造成的,似乎还有点别的什么,但又说不出来,便只是保持沉默。复

    道尽头是一座雕梁画栋的宫观。走进去,里面人来人往,喧闹非凡。宫门的门槛已被撬掉,以便将马车直接赶进来,装运那一匹匹锦缎绢布和各式铜具漆器。贵重的黄金珠宝被整齐地排放在一张宽大的漆案上,一名文吏正在认真地清点登记,见范增走来,忙跪下行礼。

    范增挥挥手道:“忙你的吧。”沿着那漆案走去。金蟾、珊瑚树、玉如意、雕花象牙筒……五光十色,琳琅满目。范增脸上毫无欣悦之意,反而显得心事重重。他随手抓起一把珍珠,松开手指看着那一颗颗晶莹圆润的珍珠落回漆奁,道:“韩信,你发现咸阳这些宫室里少了什么没有?”

    韩信道:“财物没少,图籍文书少了。”范增点点头,忧心忡忡地道:“也就你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一个个都被这里的珍宝美女迷得晕头转向,谁来关心这个?我跟阿籍说了,他也一点都不放在心上。唉!刘邦早晚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

    韩信默然。

    出了这所宫观,又走了一段路,范增忽然停下脚步,道:“除了图籍文书,我总觉得这里面还少了一样东西,而且是很重要的东西,可就是想不起来。韩信,你能帮我查查吗?人一老,脑筋就不太好使了。”

    韩信道:“不会吧,玉玺、符节、宗庙礼器……重要的东西我们都得到了呀!”

    范增摇头道:“不,一定还有什么,我有这感觉。你去找找看,这次我们得到的秦国所有财物的清单,在军中主簿那儿。你去查一查,也许能想起什么。”

    秦国的财物太多了,清单就堆得像小山一样。

    韩信坐下来,一册一册翻看。他有一目十行之能,尽管如此,看完全部简册,还是花了他将近三个时辰的时间。合上最后一册竹简,他开始瞑目深思。

    主簿奇怪地道:“韩郎中,你在找什么?查到了吗?要不要我帮忙?亚父让我尽力协助你。”

    韩信不语,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微微一笑,道:“不用了,我已经知道了。多谢你的好意。”说完站起来,揉了揉麻木的双腿,向外走去。

    主簿迷惑不解地看着他的背影。

    “你已经知道了?”范增惊讶地道,“查得这么快?到底少了什么东西?”

    韩信道:“九鼎。”

    范增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个……我说一定是很重要的东西,偏就想不起来。对啊,就是这镇国宝器!”忽又眼中现出忧虑之色,“九鼎、九鼎,自古相传,得九鼎者得天下。现在九鼎却不在阿籍手中……唉!”

    再次见到韩信,仲修有些奇怪。

    “你师傅的事,”仲修道,“不是全告诉你了吗?”

    韩信道:“不,是别的事。先生见识广博,我想向先生请教一件事:九鼎为什么在传说中那么重要?不就是九只鼎吗?”

    仲修道:“九鼎不是九只鼎,而是一只。这只鼎的名字就叫‘九鼎’。相传是当年夏禹集九州之金铸成的,象征天下九州,所以叫‘九鼎’。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成了权力的象征,几乎与玉玺一样重要。当年楚庄王只不过问了一下鼎的轻重,就使周朝为之震动,就是这个道理。”

    韩信道:“原来如此,在下真是孤陋寡闻了。那么请问先生:九鼎很大吗?”

    仲修道:“这我不清楚。不过据说铸鼎之时,连远方蛮夷的贡金都用上了,应该是不会很小。”

    韩信道:“怎么,先生你没见过九鼎?”

    仲修道:“是的。”

    韩信诧异地道:“先生不是朝官吗?这样的镇国之宝,怎么会没见过?”

    仲修道:“不但是我,满朝文武都没见过。”

    韩信越听越奇,道:“怎么回事?九鼎不是礼器吗?祭祀时不是要拿出来的吗?”

    仲修摇头道:“九鼎不是一般的鼎彝之器,我甚至不知道它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我只知道,它对天子之外的人来说是不祥之物。”

    韩信一怔,道:“先生此话怎讲?”

    仲修道:“四十……对,是四十九年前,我记得很清楚,那是我们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军攻入周都洛邑,延续了八百年的周朝就这样被我们秦国灭亡了。奇怪的是,攻下洛邑后,周朝的玉玺找到了,宗庙礼器找到了,就是九鼎找不到。将士们不甘心,抓来周王宫中的宦官宫女讯问,打听九鼎的下落。所有被讯问的人说出来的话都一样:九鼎只有天子才能接触。除了历代周王,谁也没有见过九鼎——最受宠信的内侍也不例外。但周赧王已经去世,总不能起死者于地下来问吧?于是秦军将士只能自己分头搜索。他们像篦子一样把整个王城篦过来篦过去,几乎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一个布局严密的地下迷宫里找到了九鼎。他们兴高采烈地把九鼎抬出来,运回咸阳,献给昭襄王。昭襄王下令,大酺十日,赐民爵一级。你猜后来那些将士怎么了?”

    韩信道:“当然是受重赏了。”

    仲修道:“重赏?回咸阳后,凡是接触过、押运过,甚至是见过九鼎的将士,都受邀参加了宫里的庆功宴。后来,这些人没有一个活着回来!”

    韩信震惊地道:“找到九鼎,是大功一件啊,为何不赏反诛?”

    仲修道:“谁说不赏的?赏了。昭襄王给那些将士家属的赏赐,是战功赏赐的三倍!至于那些将士,死得也不算痛苦。收殓的人说,尸体上没有任何伤痕,应该是饮鸩而死。但没人知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既要厚赏,又要赐死。”

    韩信道:“那后来……那九鼎是怎么处置的?”

    仲修道:“此后的历代秦王,都像以前的周天子那样,将九鼎严密地收藏起来,不让任何人接近。这么多年来,只有庄襄王驾崩时,曾有个宦官趁国丧混乱,偷窥了一下那间放置九鼎的密室。始皇帝一即位,立即下令把他杀了。那时是相国吕不韦主政,吕相国劝他不要刚即位就杀人,那不祥。但他不听,竟说:‘除非我不做这个秦王!’后来吕相国也只能依他。你相信吗?那一年他才十三岁!”

    韩信道:“为什么?只不过看了一眼啊。”

    仲修道:“所以说此鼎乃不祥之物呀。”

    韩信想了想,道:“那宦官在偷窥之后、被杀之前,有没有跟别人说过关于九鼎的话?”

    仲修道:“说过,就两句,偷偷跟他哥哥说的。后来暗中传开,但谁也不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

    韩信道:“哪两句?”

    仲修道:“第一句是‘九鼎不是鼎’,第二句是‘那东西会招鬼’。”

    韩信一愣,道:“这是什么意思?”

    仲修摇摇头,道:“不知道。人都已经死了,恐怕没人会知道这两句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韩信道:“难道就从来没有人能见过九鼎还活下来?除了君王以外?”

    仲修脸上忽然现出了一种奇特的神色,道:“有。”

    韩信道:“有?谁?”

    仲修缓缓地道:“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那个东海君吗?”

    韩信意外地道:“他?那个长生不老的术士?”

    仲修点点头,道:“是的,就是他。据我所知,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进过那密室还能生还的人,而且那次还是始皇帝带他去的。进去了很长时间,也不知道在做些什么!”

    韩信道:“一个江湖术士,怎么会对九鼎感兴趣?”

    仲修道:“谁知道呢?也许他认为这东西和炼丹之类的事情有关吧。对了,说来也巧,就是在去过那密室之后第二天,他不辞而别了。嗯,也许是这国之重器的阳刚之力把他的邪术镇住了,让他玩不下去了吧。这样看来,这东西倒也不完全是不祥之物呢。”

    押运秦朝财物的队伍起程了。

    季布在前,桓楚在后,于英在左,虞子期在右。浩浩荡荡,首尾望不到头。队伍中还夹杂着一批批用绳索捆连、脸带泪痕的美貌女子。

    咸阳百姓聚集在道路两旁,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手提马鞭的楚军士兵来回巡逻于百姓和队伍之间,虎视眈眈地盯着人群,不时挥鞭驱回几个被人群挤到街上来的人。

    远方一处高台上,项羽志得意满地看着这一切,对旁边的范增道:“亚父,我算是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拼着命要称王称霸,果然有味道……”

    范增忧心忡忡地道:“阿籍,韩信这个人真的很危险。你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尽快杀了他。现在咸阳很乱,诸侯正在陆续各就封国,要是他趁乱投奔他人,后果不堪设想。”

    项羽皱了皱眉,把目光从远处收回,看着范增,道:“亚父,除了韩信,你就没别的事可说了吗?那小子有多大能耐,把你搞得这样成天心神不宁?”

    范增道:“他的才能太可怕了,远胜于我。一旦发挥出来……阿籍,我简直不敢想象。”

    “亚父,你能不能……”项羽犹豫了一下,“不要再叫我阿籍了?好像我永远是个孩子似的。”

    范增一怔,脸上的表情有些猝不及防。慢慢地,他的目光黯淡下去。“是,大王。”他吃力地答道。

    灞上,汉王刘邦的主营。汉王仰着头,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皱着眉道:“这究竟是什么玩意儿?样子怎么这么古怪?”

    张良站在一旁,摇头道:“臣不知道。军中的考工来看过了,他也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过他说这上面有烧炙的痕迹,估计用的时候要生火。”

    汉王道:“废话。我也知道要生火。石室里那么厚的一层烟灰不是明摆着吗?可生了火干什么?冶炼?煮食?烤炙?东西搁哪儿?”

    张良道:“不知道。我总觉得它不会是派这些简单用场的。”

    汉王道:“那它是派什么用场的?”

    张良道:“不知道。”

    汉王道:“不知道,不知道!你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有不知道的事?你都不知道了还有谁会知道?”

    张良笑了笑道:“臣可从来没有说过自己什么都知道。”

    汉王背着手围着那庞然大物转了一圈,道:“死了一百二十多个人,就得到了这样一个连派什么用场都不知道的东西,这叫什么事!我是不是还要带着这大家伙进汉中?听说那栈道走起来可够戗!”

    张良道:“正因为已经为它死了那么多人,所以大王一定要将它带上。大王你想,放置在如此隐秘的地方,又用威力如此巨大的机栝守卫着的,会是普通东西吗?”

    汉王点头道:“嗯,有理!那就听你的。你总是给我出些稀奇古怪的主意,不过似乎每次都挺灵的。”

    回到住处,天色已晚。韩信已经两天没睡一个好觉了,此时只觉得精疲力竭,衣服都懒得脱,就和衣往下一躺,闭着眼睛扯过被子盖在身上。

    疲劳归疲劳,脑子里却还是乱哄哄的不肯静下来。长生术、照心镜、九鼎、秦始皇、东海君……一大堆荒诞不经的怪事纠缠在一起,不停地在脑海里翻腾。

    很久以后,他才渐渐进入梦乡。

    在梦里,他见到东海君。在一个巨大的黑暗的房间里。

    他觉得东海君的脸有些眼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东海君对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他知道那很重要,却一句也记不住,只是干着急。

    东海君阴森森地笑着,递给他一面镜子。他接过来,看见镜子里是一具白骨森森的骷髅,还在动。反过来,看见的是一摊浓浓的鲜血。鲜血慢慢扩散到整面镜子,慢慢地从镜子里渗出来,慢慢沾上他的双手……他恐惧地想:这是梦,这是梦,这不是真的。

    他忽然想到,做梦怎么会意识到自己是在梦里呢?

    “起火了!起火了!”半夜里有人大喊,惊醒了他的噩梦。他睁开眼,长出一口气。

    原来是南边阿房宫方向起的火,离这里有好几十里地,毫不相干。

    “烧阿房宫关老子屁事!大惊小怪,扰了老子一场好梦!”几个人愤愤地说着,又一头钻回营帐去睡了。

    还有一些人因为反正睡不着了,索性三三两两站在那儿看火景,指指点点,倾诉着当年来咸阳服徭役时所受的种种苛酷待遇,言语间透出一种复仇的快意。

    韩信独自站在一旁,默默地望着那一方已被火光映成暗红色的天空。

    许久,一个声音在旁边轻轻地问:“有何感想?”

    韩信不由自主地喟叹一声:“何苦呢?都是民脂民膏。”

    忽然警觉起来,向声音来处望去,道:“谁?”

    黑暗中走出一个人来:“鸿门一别才几天,这么快就忘却在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