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

未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2、生子当如王保保?

    明初老百姓有句口头禅,专门用来对付自大的人:“尝西边拿得王保保来耶?”,翻译过来就是:你要是真牛,就到西边拿了王保保来啊?它的潜台词是:朱皇帝都是王保保的超级粉丝兼对之无计可施,你显然是没那本事的。那话里,颇有点“生子当如王保保”的慨叹。

    李察罕死后,朝廷又重用了其外甥扩廓帖木儿,拜其为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正式接了李察罕的班。

    扩廓帖木儿本名王保保,大概是汉人与色目人的混血儿吧,自从元顺帝赐其名为“扩廓帖木儿”之后,他的本名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汉人口中,还是王保保这个名字叫得顺溜些。

    王保保自幼被过继给了老舅,从此跟随着南征北战,也逐渐成长为了一位勇猛善战、深谙兵略的将军。

    在李察罕壮烈后,他收拾了老舅留下的摊子,含着万分的悲痛开始了对益都的疯狂围攻。最终,元军通过挖掘地道破城而入,到这年十一月,益都陷落,红巾军首领陈猱头等二百多人被押赴大都献俘。为了报仇雪恨,王保保专门挖取了田丰、王士诚二人的心脏以祭奠养父。

    不久后,山东地区便被元军彻底平定。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皆晏然无事,大元王帝国似乎又恢复了久违的太平景象。

    刘福通等人领导的北方红巾军,“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最终还是灭亡了,其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给朱元璋等人在南方的发展赢得了时间。如果老刘得知他的历史评价就是这句,估计要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的。

    山东平定后,王保保将主力开往开封、洛阳一带驻扎,其目的是在稳定中原,坐观形势。

    以王保保的当时实力和才干,灭掉南方正在蓬勃发展的几支义军,还是很有可能的。

    朱老大太当然明白这种形势,就在李察罕还活着的时候,他就曾两次派使者去面见老李,并送上重礼和亲笔信,要求通好,表示对大元的忠心。

    在李察罕被刺前不久,他的亲笔回信也送到朱老大的手里,看过信后,朱老大对左右说道:“观察罕书信,措辞婉媚,分明有利诱我等之心,这点小把戏能迷惑住谁?况且他只是送来了书信却不归还咱的使者,其用心昭然若揭!”

    当然,朱老大还有句心里话估计没说:咱也不过是在忽悠李察罕,大家彼此彼此而已。

    过了一阵子,朱老大又细细分析了一番李察罕的处境,发现他虽借义师之名图谋中兴大元,可是又与孛罗帖木儿不断争斗,前途真不好说……况且还有田丰那类人在身边,居心难测,而李察罕却待以腹心。就这两点,就足以牵制他的手脚,甚至会要了他的命。

    分析完后,朱老大作了两手准备:一面继续派使者到李察罕那里通好;一面趁他正全力攻打山东、无暇他顾之际,率军亲征陈友谅于江州,先摆平南方。

    对于老朱的派人通好,李察罕决定有所回应。他向朝廷请旨,派出了户部尚书张昶带了御酒、八宝顶帽来到应天,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朱老大私通李察罕的事做得相当隐秘,很多人都不知晓内情。所以,当大元派使者前来时,一位叫叶兑的宁海儒士专门写信给朱老大,劝他不要接受元朝官爵,要自创局面,另立基业。

    朱元璋看了来信,只是微微一笑,派人赏赐了他一些东西。

    不过,形势的发展出乎人的意料。张昶等人正式到达应天时已是至正二十二年的十二月,此时李察罕已死,北方的威胁也一时缓解了下来——接李察罕班的王保保,此刻后院正在起火,无心他顾。

    大元派来南方招安的几位使者顿时跌入了狼窝。

    当时元使有三位,他们是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奏差张琏。张昶等人先是通过海路到了方国珍那里,后来又经福建、江西才来到应天。

    不过,张昶等人从衢州到应天是被一路押解着的,而且在进入应天时还被迫“裸其体入城”,被百般侮辱。

    他们到达后,入见不拜。朱老大怒斥道:“元朝不达世变,尚敢遣人扇惑我民!”说完就命人将他几个拉出去砍了。真不明白老朱唱的是哪出戏——元使明明是他自己请来的,结果他反倒弄得像是“被招安”了。

    张昶一言不发,只有马合谋嘴硬,“抗对,口出不逊之言”。估计也是在说:明明是你小子忽悠我们来的,结果居然要砍我们,真他妈缺德。早知道,大爷们就不来了。

    反正最后是:朱老大留下了张昶,用一死囚代替了他,马合谋、张琏等人被杀,连监刑官韩留事后也被朱老大灭了口。

    朱老大非常器重张昶,他告诉刘基、宋濂:“元朝送来一大贤人,你们可以与他议论大事。”后来张昶被任命为行中书省都事,不久升参政。朱老大对他非常欣赏,“赏赐甚多,权豪震动”。

    派出去的使者收不回来,元廷能怎么办?牵头这事的李察罕已死,王保保羽翼未丰,没人愿意出头管这等闲事,张昶等人算是彻底成了弃子。

    可是,就这么莫名其妙地从大元的户部尚书变成反贼的参政,换了谁都不会甘心。张昶实在心气难平,最后竟悄悄给元廷传递情报,结果被抓了现行,而杨宪等人又趁机落井下石,大肆渲染。朱老大闻听后大怒,下令将张昶处以极刑,甚至还“碎其骨,投于水。”

    从张昶一事中不难看出,此刻的朱元璋,早已不将元廷放在眼里了。

    李察罕的死,让孛罗帖木儿喜出望外,他趁机占了不少老李的地盘,越发骄狂起来。元廷的内部也因此不再太平。

    至正二十三年,因为皇帝的舅舅、御史大夫老的沙与知枢密院事秃坚帖木儿的事,元顺帝与自己的皇太子分化成为两大阵营,皇太子倚重于王保保,而顺帝则包庇孛罗帖木儿。如此一来,双方更是争得难解难分。

    二十四年,朝廷有人状告孛罗帖木儿、老的沙等人图谋不轨。

    三月,顺帝终于下诏削夺孛罗帖木儿的官职和兵权。孛罗帖木儿一看,干脆打吧,他发兵围困大都,要“清君侧”。

    七月,王保保部将白锁住率万骑保卫京师,结果交战失利,他们只得保护着太子逃到王保保的老巢太原。而孛罗帖木儿则率军杀入大都,并入朝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

    次年,王保保发大兵直捣孛罗帖木儿的老巢大同。接着,皇太子又号召天下兵马入京讨逆,很快孛罗帖木儿就兵败伏诛。

    而王保保则被封为左丞相。两个月后,习惯于戎马生涯的王保保即请命南归,朝廷应允。

    此时,中原地区已太平无事,可是就整个南方而言,自江淮至川蜀,已经都不再是元朝的地盘。明玉珍早已在四川称帝建国,而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基本消灭了陈友谅的势力,并准备伺机消灭张士诚,进而统一南方地区。

    不久,王保保被封为河南王,并成为代理天下兵马的大元帅,其“官属之盛,几与朝廷等”。可眼见朱元璋势力一天天坐大,王保保居然毫无南下之意。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遣使向朱元璋通好,献上宝马。

    朱老大于是派出中书省都事汪河至开封,致书王保保道:元朝的土崩瓦解已成定局,你可得好好打算了。你的养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之前派人到开封只是为了和他交流一下,并不是想投降元朝。既然你想跟我通好,那也行,从今往后,希望咱们和平相处。

    这封信已经很不老实了。王保保只要脑子还清醒,都看得出这姓朱的野心极大,是个刺头。

    本来,如果此刻元朝的各派势力都听命于王保保的话,他保准下一个开刀的就是这姓朱的。可是,很多事没那么多假设,有人出来挑事了。

    挑事的人叫李思齐,论资历他同李察罕一般老。对于朝廷任命王保保为总司令,他就一百个不满。甚至连他的部将,如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也自恃功高,瞧不起王保保这个小辈。众人是“各怀异见,请别为一军,莫肯统属”。

    当然,王保保也不是吃素的,他的野心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割据的军阀,其身边不少谋士都在鼓动他成就“大事”。

    于是,新一轮的军阀混战又开始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李察罕不死,以他的权威与号召力,再加上他的头脑,那么,元末的北方地区出现一个“曹操”式的人物是很有可能的。

    在混战期间,王保保也与皇太子闹得有些不愉快。

    太子想要逼迫老爹退位,可王保保不赞成。

    太子又数次催促王保保南征(可见太子也不是个草包),可王保保一面命弟弟脱因帖木儿等人盘踞山东,一面继续西向同李思齐等人抢地盘。

    至正二十七年八月,顺帝下诏命皇太子亲自统帅天下兵马,并分配任务如下:命王保保以其兵自潼关以东,肃清江淮;李思齐则以其兵自凤翔以西,进取川蜀;秃鲁以其兵与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取襄樊;王信以其兵固守山东等地。

    可是,诏书虽下,不仅一贯嚷嚷着要亲征的皇太子没动静,就连向来以忠臣良将自居的王保保也不肯受命。

    眼见王保保有不臣之心,其属下的几员大将如貊高、关保等便萌生了诛灭主帅之心。最终,他们举兵讨伐王保保——可见,王保保多么缺乏应有的政治头脑。

    十月,王保保已陷入众叛亲离的绝境,朝廷又进一步瓦解了他的兵权。身处不利的王保保只得受诏,以一支孤军屯驻于泽州一带。

    与此同时,朝廷再次下诏命令诸军南下。

    可直到至正二十八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不甘心被人摆布的王保保还派兵占据了太原,杀尽朝廷所置官属。盛怒之下的皇太子不得不命令各军夹攻泽州、讨伐王保保,而顺帝又下诏削夺了他的爵邑。

    二月,王保保退守于平阳一带,眼看已经四面楚歌。而就在这时,朱明王朝的大军已经开始了北伐,这反倒“救”了他。

    当时,大明王朝的北伐军队已经打到了河南,火烧眉毛的蠢材李思齐等人见状,才赶紧派人私下里同扩廓和解,然后带领着军队跑回关中老巢据守。七月时,貊高、关保等保皇派还在继续进攻平阳,灰心丧气的王保保不敢出城应战。但是一天晚上,王保保趁貊高等人不备,突然率军杀出,最后竟擒杀了貊高、关保等人。

    朝廷闻讯后,强硬的态度也开始出现了急剧变化,而王保保本人又上疏表白了委曲的心迹,于是双方很快达成了和解。

    此时,中原之地已尽被明军占领,朝廷急忙下令恢复王保保官职,并严令各路迅速出兵勤王。

    可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这年闰七月底,元顺帝父子弃大都北奔蒙古大漠,元朝宣告灭亡。

    此后,王保保所能做的,就只能是不停骚扰大明边境,反复折腾,让朱皇帝头疼而已。

    实话实说:作为元末明初天字第一号偶像的王保保,其人很复杂,前后简直判若两人。大元灭亡前,不仅看不出他有多高明,反倒可以说愚蠢透顶,热衷于内斗和争权,而对于元帝国外部的致命敌人——朱元璋部,他一直是视而不见、放任和纵容。待到大元灭亡,蒙古贵族逃命漠北了,他反倒显出了惊人的胆识、谋略和韧性,跟大明王朝周旋良久,胜多败少,至死不屈。朱元璋在对他头疼不已的同时,也佩服之至。而他的名气也在此时达到了姐姐。

    这人,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末路英雄——非得把自己混到末路,他才迸发出能量成为英雄。但这样垂死挣扎的英雄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总喜欢重演,类似民族性格、人格和行为,值得后人警醒。

    看最新章节

    3、半仙之体是如何炼成的

    被朱皇帝称誉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又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刘基,在后世老百姓口中,几乎就是半仙之体。刘先生的神秘面纱是时候该揭开了。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出生于浙江青田。刘福通曾冒称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可事实上刘基才真正是刘光世的七世孙,这回算是李鬼遇上了李逵。不过,刘光世虽与岳飞等人并称为“中兴四大将”,可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庸才。

    刘家本是军人世家,后来却渐渐完成了由修武到修文的变化。不过,从文韬武略的刘基身上仍可以看出,尚武的家风还没蜕净。刘基的曾祖就曾在南宋灭亡时组织过抗元武装,他的祖父和父亲也是当地的名绅,所以,他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

    刘基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名,其师郑复初曾经对刘父说:“您祖上积德,刘基一定会有大出息的!”

    至顺三年(1332年),刘基参加了江浙行省乡试,中举人,名列第十四。

    第二年,赴大都参加会试,中进士。

    至元二年(1336年),他开始踏入仕途,被任命为了(江西)瑞州高安的县丞,相当于副县长。

    在高安县丞任上,因为刘基颇有廉直的名声,所以行省想要征辟他出任更高的官职。

    就在这时,目睹官场污浊的刘基却忽然动了弃官的念头。于是,他辞官返乡,开始了三年青灯伴读的生活。带着现实的困惑,刘基想从书本中寻找到答案。

    换了现在的某些官员,好不容易混到副县长,要让他辞官回家读书三年,那估计比判他入狱劳改三年都痛苦。所以,这么一比较,看得出刘基还是真心想做点实事的。

    这期间,刘基有过一次出游的经历,除了附近的海宁、苏州、金陵之外,他还一度到达了正泛滥中的黄河岸边,并清醒地觉察到了帝国潜藏的危机。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显然,刘基不是一个袖手空谈的腐儒。

    这次北上,令刘基感慨甚多,他决定重新步入仕途,担当起读书人改造天下的重任。为此,他以诗言志:“人生惜死非男儿,但有马革可裹尸。”

    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出任了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

    刚上任不久,他就发现行省监察御史渎职,虽然这事不该他管,且对方的品级也比自己高,但以刘基刚直的性格,他还是愤而举报了那位官员。

    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上级不但不追查,反而斥责了刘基越权。改造天下的志向变成了笑话,刘基因此愤然辞职。

    这第二次辞职后,他闲居杭州四年多。眼瞅着大元,已从根子上开始腐烂,刘基的功名自许消褪了好多,甚至有了“清泉素石堪乘兴,欲买扁舟过此生”的遁世念头。

    但也就呆在家里这么想想而已。毕竟,此时的刘基还年纪,让他空老于林泉之下,是很不甘心的。更何况置身乱世,想洁身自好又怎么可能?

    当时方国珍部开始为患海上,刘基的四乡八邻受害的不少。对于大元的贪官,刘基只有不满,但对于义军,老刘地主阶级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切齿痛恨,恨不得生啖其肉。

    刘基的愿望不久得以实现。江浙行省征辟他为元帅府都事,帮着参与谋划剿匪大计。老刘一听,机会来了。

    他走马上任,随即建议:官军在各要地多修城池,步步为营,以堡垒政策对方国珍部形成压迫之势,逐渐缩小其生存圈乃至最终消灭之。这一招非常管用,不久,方国珍部就开始吃苦头了。

    中国历史上一个有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