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危险情缘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赵冀问说道:“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往往把他们所运用的辩论技巧称为‘纵横术’或者‘长短术’,其实从刘向所依据的那些史料的书名看,这些书的作者大概就应该是游说之士以及他们的弟子。虽然已经很难明确知晓这些人著书的目的,不过他们既然如此大量和详尽的记录前辈和同行们的言辞,那么显然自豪的认为这是一门独立的学说,可以传之后人,以为楷模,就像孔子孟子以及他们的门徒大量记录二人的言行留下《论语》和《孟子》二书一样。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战国策》更像是游说之士的哲学之书,只不过这种哲学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哲学,更像是一种技巧和方法的展示。”
史子明点上一根烟,半吐青烟,慢吞吞的说道:“你这样说未免以偏概全,《战国策》中还有许多其他事情,比如李牧之死、聂政为知己复仇、荆轲刺秦王等等,这些可都和游说之士没有丝毫关系。”
“我看你这才是吹毛求疵!”叶宪急急的正色道,“这跟刘向所据的资料有关系,他所用的那些资料有些一看书名就知道是游说之士所做,有些却不能断定,比如《国事》《事语》两书,你怎么能断定这必是出自游说之士之笔呢?难道刘向发现这些不属于游说之辞还要将它们强行删掉不成?再者,游说之士也各有各的价值观,战国时燕赵本来就多豪侠之风,重然诺,轻生死,一个出生在那里或者在那里久居的游说之士受到当地风气之影响,倾慕豫让、聂政、李牧和荆轲的为人,把他们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也是情有可原吗?而且这些篇章在整部书中毕竟只占少数,冀问她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论,怎么能说是以偏概全呢?到底是谁在吹毛求疵!”
史子明擦擦脸上的吐沫星,一个劲的拱手认错。
赵冀问说道:“我们说的这些其实很多人都明白。”接着向我撇过头来:“对不?”
“那可未必!”叶先生少见的否认道,“我可瞧过不少人,都自称是历史爱好者,什么典籍都读过,一说起《战国策》来便眉飞色舞,好像他真的是苏秦、张仪之辈,可以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取功名、图富贵,让天下靡然而从!”
“齐澍,你自认为是苏秦、张仪之辈吗?”史子明笑道。
“我若是苏、张,想必此刻应该游于廊庙之上,而非处于江湖之远。”
赵冀问向我说道:“我想你也未必有那么蠢。”
“那就证明一下呗。”叶宪昂着头使劲推了推镜框,目光从镜片下方射出来。
史子明夫妇相视而笑。
我说道:“那让我稍稍考证一次历史事件来证明一下游说之士往往言过其实,其作用也被夸大了。那就不妨来看一看张仪——这个最成功也是最著名的游说之士,他的连横策略为秦惠王采纳,并成为之后秦国历代君主所遵循的基本外交战略,最终帮助秦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很多人读《战国策》都会为张仪的智慧和辩才所折服,尤其是他屡屡欺骗楚怀王,导致楚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一系列失败,使本来国力雄厚的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与秦国争衡。
“根据《战国策》几篇策文的描述来看,事情大概是如此:秦惠王执政时期,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亲善,而地处西方的秦国与齐国并不友好,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是害怕楚国帮助齐国,于是秦惠王派张仪出使楚国试图拆散齐楚联盟。张仪见到楚怀王后向其提出如果楚国不再和齐国联盟而转向秦国,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见利忘义,大喜过望,欣然允诺,斩断了和齐国的联盟。但当楚国使者来到秦国索要商於之地时,张仪装病不出,秦国回答楚国只有六里土地。楚怀王听闻大怒,为了洗刷秦国对其面子上的羞辱,发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击败,斩首八万,主将屈匄被杀,列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丢失了汉中这块领土。楚怀王不甘心失败,很快调集部队再次攻打秦国,两国在蓝田这个地方大战,最终楚国再度被击败。经过这两次大战,楚国国力大伤,从此再也无法对秦国发动战略攻势,国土在秦国不断的侵蚀下越来越小。
“这件事被看成是张仪才智的一个集中体现,是他个人导演了一个国家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因为他洞悉了楚怀王性格上见利忘义的弱点,利用丰厚的报偿诱使楚怀王背弃齐楚联盟。但其计策之所以最终能够成功,必须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基础上,即秦国能够有效的应对楚国的报复,否则就是失败的计策。后来秦楚之间因此爆发两次大战,秦国两次都战而胜之,这才使得张仪的计策最终得以成功。但当张仪最初提出这个计策的时候他是无法料知楚国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报复措施的,更无法预料秦国能否成功应对,他的这种毫不讲信用的外交手腕实际上将秦国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在秦惠王时期秦国并没有像后来一样成为足以抗衡东方六国的超级大国,此时的秦国领土大约拥有现在sx的中部和北部、sx靠近黄河一侧的一小部分,以及sc和zq的大部分,楚国同样是实力雄厚的大国,其领土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秦国,拥有现在sx的南部、hn南部的一部分、hb的大部、ah的中北部,以及hn和gz的大部。秦楚实力相当,秦国并无十足把握战胜楚国。楚国受到这样的戏弄,其报复必将十分激烈,而且师出有名,秦国则要因张仪不负责任的承诺而被迫仓促起师应对楚国,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把这种不负责任的外交手腕认为是才智的表现可能并不是明智之举。
“不过,假如把这个孤立的事件放到战国时代瞬息变化的政治格局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更加有助于接近历史真相。
“秦国一直以来地处西僻,和胡人杂居,风俗受到胡人很多影响,其领土面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大,土地并不肥沃,国力也不算雄厚,大概在今天sx的中部和西部以及nx和gs的一部分。而sx的东部地区,即今天黄河的西岸地区,在那时称作‘西河’地区,在春秋时代是强国晋国的势力范围,晋国一直固守此地阻碍秦国的势力向东渗透。到了战国时代,晋国被本国的三个势力强大的卿大夫所分,分裂为韩赵魏三国,西河被划为魏国的领土,魏武侯派名将吴起驻守西河,继续阻挡秦国窥视中原的意图。由于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不甚通畅以及其胡化的习俗,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地处中原的华夏诸国视为与蛮夷无异的邦国,一直被轻视。
“秦惠王的父亲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变法改革,秦国的国力开始慢慢增强,这一时期的主要军事成就是从魏国手中夺取了西河之地,整个sx的中部和北部都在秦国的掌控之下,这极大的拉近了秦国和中原诸国的距离。但此时秦国的领土面积依然不大,除了首都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的土地较为肥沃之外,其他地方的土地则较为贫瘠,有些甚至不适合发展农业。
“秦惠王执政初期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请,巴国和蜀国交战,两国都向秦国求援。此时张仪刚刚来到秦国,他力劝秦惠王将军事重心指向中原地区,兵临二周,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巴蜀‘西僻之国,戎狄之长’,不足为挂。但将军司马错认为秦国实力尚不足以问鼎中原,不如吞灭巴蜀以实国力。秦惠王听从了后者的建议,秦国以救乱之名出师巴蜀,吞灭二国。巴蜀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对秦国的实力是巨大的提升。
“但摊开地图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秦国必须越过秦岭穿过汉中地区才能进入巴蜀,而sx南部的汉中地区是楚国领土。从现有的史料看秦国确实成功的消灭了巴蜀两国,但秦兵是如何越过楚国领土而进入巴蜀地区的呢?史料并没有记载。大约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秦国向楚国借道,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代是非常普遍的,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就曾向晋国借道讨伐中原地区的郑国;第二种可能是汉中地区的大部分领土为楚国所有,秦国可能占有极少一部分,这一部分有道路也可以通向巴蜀。但不管如何,此时秦国本土与巴蜀的联系相当微妙,秦国一方面需要派遣官吏和军队去管理巴蜀地区,另一方面也需要巴蜀提供大量的物资和人力以供对外战争之需,可这两块地区却被楚国占据的汉中所分隔,一旦楚国封锁秦岭,关中与巴蜀的联系就将断绝,秦国将失去重要的物资和人力来源。汉中地区就是楚国打入秦国领土内的楔子,夹在秦国脖子上的索套,对于秦国来说,可谓如鲠在喉,一日不拔,一日不得安睡。
“所以在完成对巴蜀的征服后,秦国的安全反而受到楚国更大的威胁,这不是由于自然地理,而是政治地理所决定的。对于秦国君臣来说,夺取汉中地区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秦惠王想必一直在和他的大臣们谋划此事,想办法从强大的楚国手中夺取此地。因此秦国应该一直在为此做军事上的准备。一旦军事上的准备成熟,秦惠王便派遣张仪出使楚国,破坏齐楚联盟,在外交上做出挑衅,诱使楚国出兵。这才可以理解张仪为何胆大到拿国家安全来冒险,他并非是逞一时之能,相反这是秦国处心积虑做出的一种挑衅,秦国早已准备好与楚国的战争,楚国因为面子受损而仓促兴师,这正中了秦国的下怀。
“《战国策》上叙述此事的缘由时说,‘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曲沃在春秋时候是晋国的领土,在战国时先属魏后属秦,在今天的sx省,无论是齐国还是楚国,其势力范围从未达到过sx,因为中间隔了韩赵魏三国,齐楚不能有曲沃,正如秦国不能有吴越,非其不欲,其势不能。司马迁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谬误,所以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他把‘取曲沃’这一段省去了,只说齐楚亲善,而秦惠王想要攻打齐国。但显然,司马迁只做对了一半,他没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发现秦国的真实意图乃是夺取楚国的汉中,齐国与秦国领土根本不相接壤,秦国没有攻打齐国的理由。
“秦国的真实意图在秦楚第一次交战后便表现得非常明显,秦国在取得胜利之后,没有和谈,也没有像经常所做的那样要求对方割地赔款,相反立刻乘胜夺取了汉中,《张仪列传》上说秦国‘遂取丹阳、汉中之地’,这两处地方都在今天的sx南部,秦岭一线,至此关中和巴蜀之间的通道完全在秦国的掌控之下。
“因此张仪使楚并非仅仅像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是其个人才智的展现,相反它仅仅是秦惠王为了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所实施的军政策略中的一环而已。”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