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和昆仑考证(5)

流浪的爆米花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上古第51区最新章节!

    顾实先生谓“黑水即新疆叶尔羌河”(《穆传讲疏》六六页)。叶尔羌河源出葱岭,与

    顾先生所认为昆仑山脉或托古兹达坂无关,且河身太短,不称四大水之实。顾先生又谓新疆

    喀什噶尔河为洋水,西康境之怒江上游喀喇乌苏河为青水,均见《穆传讲疏》六三页至六六

    页。

    黄河以外,洋、弱、赤、黑、各水与今日昆仑山脉亦均不能发生关系。古今学者,于此

    四水,牵之、挽之、揉之、搓之,望其与昆仑山脉,打成一片,而顾此失彼,总不自然。赤

    水之名,仅见野史,既难捉摸,只有付之不论。黑水、弱水名见经书,安敢不为探讨,而迷

    离恍惚,依然闷壶卢一个。故宋代毛晃废然叹曰:“史志及诸家言黑水弱水互有异同,率多

    牴牾,姑撮其梗概,辨其误而阙其疑,以俟博达君子而折衷焉”(《禹贡指南》卷二)。魏

    源则直指弱水为荒诞(《释昆仑》上),近人蒙文通先生亦归黑水于神话(《古史甄

    微》),是岂无故而然哉!夫竭二千数百年学者之聪明才力,不能解决此区区四水之问题,

    言之可笑而亦可哀矣。使《山经》、《淮南》所言昆仑果在中国,四水果为中国之地理,又

    乌得有此现象耶?

    中国古人于昆仑四大水印象颇深而除借重潜流,勉强牵合之黄河外,其他三水之所在,

    则苦于无法证实。乃为“四渎”之说,以为慰情聊胜之计。《尔雅·释水》:“江淮河济为

    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应劭《风俗通》:“江、淮、河、济为四渎,渎,通也,

    所以通中国垢浊。”淮水发源河南桐柏山,济水发源河南王屋山,其长度比江河不及十分

    一,济水尤细微,与江河并称四渎,实为不称。唐太宗即曾以为疑,问许敬宗曰:“济甚细

    而在四渎,何哉?”对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者也。济水潜流而屡

    绝,状虽细微,其实尊也”(见《唐会要》)。是言亦甚矫强,今淮夺于运,济夺于河,中

    国四渎仅存其二而已。

    (B)印度阿耨达山之四河《长阿含经》:

    “雪山顶上,有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澈,无秽,七宝砌垒。其池底金

    沙充满,华如车轮,根如车毂。华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池东有恒伽河,从牛口

    出,从五百河,入东南海。池南有新头河,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西南海。池西有缚叉

    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西北海。

    池北斯佗河,从象口出,从五百河,入东北海。”

    《释氏西域记》(《水经注》卷一引):

    “阿耨达大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即昆仑山……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

    大水名幸头河……”

    《华严经音义》:

    “香山顶上,有阿耨达池,四面各流出一河:东面私陀河,出金刚狮子口。南面恒伽

    河,出银象口。西面信度河,出金牛口。北面缚刍河,出琉璃马口。”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

    “赡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原注: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池,讹)。在香

    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余里,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峰焉。金沙弥漫,清波皎

    镜。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赡部洲。是以池东面银牛

    口,流出殁伽河(原注:旧曰恒河,又曰恒伽,讹也),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

    口,流出信度河(原注:旧曰辛头河,讹),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

    缚刍河(原注:旧曰博叉河,讹),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

    河(原注:

    旧曰私陀河,讹),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

    为中国河源。”

    诸释典所言四大水,有似出于想象。幸而其中有殁伽河,即恒河(GangesR.)

    也。有辛头河,即印度河(IndusR.)

    也。但须觅得此二河之策源地,便知阿耨达山何在?而二河实出西藏阿里之冈底斯山,

    故知冈底斯即阿耨达也。按喀喇昆仑山脉至西藏阿里境,与喜马拉雅山脉相合,成冈底斯山

    脉。其最高峰为僧格喀巴布山,次高峰为冈底斯山。冈底斯山者,非所谓“众山水之根”,

    亦非所谓“雪山”,乃由恒河原音Ganges而得名。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旋又

    分离,并行而东,其中为雅鲁藏布江谷。冈底斯之东南有二大池,一曰拉葛池,一曰玛那萨

    罗沃池——《大清一统志》称之为马品木**池,今西人称之为麦那萨落瓦湖(ManAa*

    螅幔颍铮颍睿幔颉。蹋幔耄澹F涿搿洞筇莆饔蚣恰分⒛瞧糯鸲喑叵嘟粗泄怂

    胫Ⅰ翊锍匾印S《妊爬踩吮揪酉猜砝派剑室源松轿ド剑撕ズI窕坝敕

    鹁兰按撕撸挡灰欢恪*

    徐松《西域水道记》卷一,谓此山分为四干,东出者曰克喀巴布山,西藏语为“马

    口”。其水曰崖鲁藏博楚,义犹“马泉河”,即雅鲁藏布江也。南出者曰部沁喀巴布山,藏

    语曰“象口”。其水曰狼楚,义犹“象泉河”。西出者曰玛布佳喀巴布山,藏语“孔雀

    口”,其水曰麻楚。北出者曰僧格喀巴布山,藏语“狮子口”,其水曰拉楚,义犹云“狮泉

    河”。

    狼楚、麻楚、拉楚三河相会,始名冈噶江,即恒河也。会雅鲁藏布江,东南注孟加拉湾

    而入大海。拉楚河又西北流,会狼河那古河为印度河,西北入印度境,折而西南流入阿拉伯

    海。徐说盖根据《大清一统志》而又参以西域见闻而成之者。

    笔者按:冈底斯诸泉与佛经所记同,特名目略异(魏源谓皆喇嘛所伪造,未免诬喇嘛太

    甚。天下惟作伪之事最为容易,喇嘛果有心作伪,何不依据佛经以立四水之名?又何必留孔

    雀之异?故笔者宁谓此四水之名实自来所有)。又四方之方向不同耳(然《大唐西域记》与

    《长阿含经》、《华严经音义》,即相互牴牾)。察西藏地图,诸水所出,并不如徐松所云

    之整齐,若如佛经所云之东西南北四面各出一水,各绕池一匝,各从五百河,分注东西南北

    四大海,则更无其事。印度人强实际之冈底斯,为其理想之苏迷卢(其黄金、白银、琉璃、

    玻璃之四口,即影射苏迷卢之四宝合成之四面),故描绘得异常热闹。吾人若信以为真,按

    图以索骥,则非上印度人之大当不可。

    然则康泰《扶南传》谓恒河有五大源,奈何?余于西藏地理不熟,殊不敢强为解释,疑

    康泰五大源之说,实指印度河彭甲伯(Pan-jab)一带之五河,误以下流为上源耳。

    《梁书》五十五:“国临大江,名新陶,源出昆仑,五江总名曰恒水。”新陶即辛头,亦即

    印度河。印度河上游分二支在中国人口中,称东西恒河也。或曰殁伽即恒河,辛头即印度

    河,二大水,今闻命矣。其缚刍徙多二河,果即狼楚、拉楚诸河乎?

    曰:此又不然。狼楚,拉楚乃河源耳,而缚刍、徙多则与恒河、印度河并列为四大水,

    且其末流均注海者也。《大唐西域记》谓“徙多潜流地下,为中国河源”,则当系指塔里木

    河而言。《西域记》又云:“大龙池……东面一大水东流,东北至疏勒国西界,而徙多合而

    东。”此大水者指塔里木河之上源喀什噶尔河,汉疏勒国,唐时为法沙国、清为喀什噶尔。

    其地正当此河流也。又云“西北(指大龙池之西北)一大流,与缚刍河合而西,至达摩谛

    国。”达摩谛国为今葱岭西之什克南部地。魏源谓缚刍即《水经注》之妫水,即《元史》之

    日者布河,亦作阿梅河,亦即南怀仁《坤舆图》入咸海之阿书河。今则曰阿母河。阿母与阿

    书,乃缚刍之音转云云(见《释昆仑》下)。近代中外地理学者,亦多作此说。

    惟塔里木之下游黄河,虽云入海,而其上源喀什噶尔河源出葱岭。阿母河源更在葱岭以

    西,与冈底斯皆全无干涉。阿母河末流入咸海,不过一大湖而已,非大海也。强此二河与冈

    底斯发生关系,则非借重“潜流”、“重源”之学说不可。笔者固言此种学说,不但中国人

    信仰,印度学者亦非常信仰。彼对黄河既屡作此论矣,今更请徵之《水经注》。《水经注》

    卷二,言妫水与握罗跋谛水同注雷翥海。又引《释氏西域记》:

    握罗跋谛出出阿耨达山之北,西经各国,至安息注雷翥海。据魏源考证,妫水即阿母

    河,握罗跋谛水即乌浒河,雷翥海则为里海。阿耨达(即冈底斯)在帕米尔高原以东,里海

    则在帕米尔高原以西。今出阿耨达之妫水与握罗跋谛水能注于里海,则非利用潜流学说,如

    何可通?魏源拥护此说,但尚以里海为非大海,而谓其竟注于地中海,言阿母河潴于咸海,

    潜行地底而注里海,再由里海以西,潜行地底,重源再出,而为大乃河,长二千四百里,分

    三道入墨的湖而达地中海(见《释昆仑》下)。

    总之,印度仅恒河与印度二河,真发源冈底斯。徙多缚刍,发源及入海,均须借重“潜

    流”。(C)阿拉拉特之四河

    今言及本题矣。举世仙山,既皆出西亚阿拉拉特,则阿山固举世仙山之祖也。惟此仙山

    传衍及他国,皆变为神话之境,且传合之以本国河流(如印度阿耨达),探索殊为不易,幸

    《旧约》伊甸,同产小亚细亚,四河皆有主名,而其中有两大河尤为地理上真实名字,举以

    为证,问题便易解决。至伊甸故事在阿山前?抑在其后?《圣经》学者或可言,浅学如余,

    安敢置喙?按《旧约·创世纪》第二章:“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

    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河名叫比逊(Piao

    n),就是环绕哈腓拉(Havilah)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金子是好的。

    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Cihon),就是环绕古实(Ethio

    pia法文译本作Cousch)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结(Hiddeke法文译本

    作Tigre),流在亚述(Assyria)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法文译本

    作L.Euphrate)。

    以《山海经》、《淮南子》所言四大水,合之中国昆仑山脉及印度阿耨达,凿柄龃龉,

    百无是处。合之阿拉伯半岛,则如断符裂契之相投,泯然无复痕迹。谓余不信,请徵之希伯

    来人伊甸之四河。中国昆仑印度阿耨达,希腊奥林匹司皆在国境西北,而伊甸独东,是伊甸

    在阿拉拉特丛山之第一铁证。

    盖从建国于半岛西部之希伯来人言之,阿拉拉特固在其东也。

    上帝造亚当夏娃于伊甸,而阿美尼亚高原,相传为人类之摇篮,挪亚方舟又搁于阿拉拉

    特山顶。凡此种种,皆可证明阿拉拉特与伊甸之关系。

    今且论伊甸四河之一即第三道河曰希底结者。所谓希底结(Hiddeke)本非希伯

    来人语。但《创世纪》明言此河在亚述东边,故《圣经》学者知此河即构成两河流域最重要

    之一条大河替格里斯(Tigris)也。此河长一千一百四十六哩,为亚洲大河之一,发

    源于阿拉伯半岛阿美尼亚大丛山,亦可谓出阿拉拉特之东北群山,引而东南流,经过尼尼微

    等大城,一路沟渠无数,灌溉处皆为沃壤,东南入波斯湾而达阿拉伯海。

    伊甸第四道伯拉河即幼发拉底斯河也。幼发拉底斯河,发源于阿美尼亚丛山,其源近阿

    柴(Arze),近代则曰奥柴龙(Erzeroum),在阿拉拉特之西北。初为甚细之

    泉源,流而向东,遇喀巴图亚山(Coppadocia)阻其道,折而南流。会自阿拉拉

    特山南部流来之大河曰阿刹尼亚斯(Arsanias)者,又纳玛纳特河(Manner

    t)遂成洪川。一路所入运河亦无数,最后与替格里斯相合而入波斯湾,以达阿拉伯海。河

    长一千七百八十哩,比替格里斯尤长。

    希腊人名此河曰佛拉特(Phrat),义犹云土地肥沃,产殖丰硕也。希伯来人则名

    曰伯拉(Perath)(即《创世纪》第四道伯拉河),波斯人则称之为幼佛拉透(Uf

    ratu),或西里阿克(Syriac),或奥发拉特(Ephrat),或幼拉特(E

    urat)。

    我国古人,谓黄河之源为二,其源指罗布泊所注之塔里木河也。然塔里木河之源实四

    (郦道元《水经注》谓为三源,已纠正其误),故深滋后世疑议,然若知彼等所闻者实为西

    亚幼河,则涣然释矣。幼河确有二大源,一曰卡刺特(Karat),一曰慕刺特(Mur

    et)。黄河并不出昆仑,而幼河则确出阿拉拉特之东北陬。《尔雅·释水》谓河并一千七

    百渠。黄河在战国时,虽有沟渠,恐不如此之多,而幼河则运河纵横如织。

    《山海经》曰:“河水……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淮南·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隅,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可见此河出海以

    后,始入积石,两书之言,非常明白。但中国黄河则先入积石,后乃入渤海,与两书之言正

    相反。《山海经》亦有两积石。《西山经》第二:“又西(轩辕丘西也,距西王母玉山七百

    八十里)

    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海外北

    经》第八:“博文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

    木,一曰博文。禹所导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二积石一在国中,河水冒以西流,一

    在海外,为禹所导,河之所入。则二积石截然不同,于此可见。中国大小积石之辩,始于魏

    王泰,然中国地理上,确有两积石。《山海经》今多佚文,但初入中国时,疑有两积石之明

    文,故中国人受其暗示而仿置焉。西经所言轩辕丘西之积石,当是西亚之小积石山,距阿美

    尼亚丛山不远。北经所言河水所入之积石,当是西亚之大积石山。河水贯渤海,即阿拉伯

    (Arab)海也。“渤”与rab盖为甚切之对音矣。出此海外,即西而北,始入禹所导

    积石山,则此积石山当在印度洋中。惜聂耳、博文、邓林之所在,皆恍惚难明,不然,固不

    难考得其处耳。

    替格里斯与幼发拉底斯今日同流入波斯湾,再流入阿拉伯海,但古时两河各有其入海之

    道。

    第一道河比逊,《创世纪》谓其环绕哈腓拉全境。《圣经》学者不知哈腓拉为何地,故

    亦不知比逊究为何水?有以哈腓拉系在波斯湾以东者,有以系靠近里海西岸之地者。笔者则

    以比逊河当是流入黑海之大水,在《山海经》、《淮南子》书中名之曰洋水,又曰黑水,又

    曰敦薨之水。注入黑海有两大河,一名吉瑞尔伊拉马克(KigilIramak);一曰

    萨卡耶(Sakarya),而吉瑞尔河较长,其发源亦较近阿拉拉特,以此河为黑水,比

    萨河为合理。笔者尚有一证焉。前文曾言,中世纪时意大利天主教教士马黎诺里游于印度,

    闻地堂之说。所谓地堂即伊甸园,印度人谓伊甸园在锡兰岛之东名曰科伦白姆(其发音宛与

    昆仑相近,已见本书《海外之昆仑》条),其间流出之水,其名与《创世纪》一一吻合。至

    其言第二河(《创世纪》为第一河)曰肥逊(Phison),流经印度,环绕爱威拉克

    (Eviloch)全境,抵契丹(中国之谓)境,河乃名喀兰摩兰(Caranora

    n)义犹黑河也。马氏肥逊原文Phison,与《创世纪》比逊原文Pison仅一字母

    之差,印人名之为黑河,岂非《山经》、《淮南》之黑水(洋水)哉?然马氏又谓此河流至

    喀发(Caffa)对岸,没于沙中,后乃再出,过塔纳(Thann)而潴于巴库海(S

    eaofBacu)云云。巴库海乃里海也,设黑河流抵契丹(中国)为黄河,又流至喀

    发、塔纳,而潴于里海,则黄河居然又由东向西回流矣,有是理乎?

    或将曰此则是矣,《创世纪》所言黄金、珍珠、玛瑙之事又如何?曰前文因曾举《山

    经》沃民之国有璇瑰、瑶碧、琅珷、白丹、青丹、多金银,产凤卵。《隋书·西域传》亦列

    举波斯以产真珠、颇黎、珊瑚、玛瑙、水精、金银、铜铁并大鸟卵,盖里海、黑海、地中海

    一带古时皆然。或古时黑海一带所产更丰,故《创世纪》加以特举。

    《创世纪》第二道基训河,究为地理上何水?则今日最渊博之《圣经》学者,亦莫能解

    答矣。马黎诺里游记,有一段关于此河之语。其言曰:“吉昂河(Gyon)环绕依梯俄皮

    亚洲(Ethiopia即非洲),洲中居民皆为黑种……埃及国之尼罗河相传与此水相

    通,中隔阿拔斯梯(Abastry即今日阿比西尼亚)一带之地云云(同上书)。按苏彝

    士运河未凿通以前,非洲与阿拉伯半岛,原自相连,然未闻半岛西部有何大河流入非洲,环

    绕非洲东岸之全部,并牵至阿比西尼亚,果如此,则此河非长万里不可。且马氏地堂四水全

    同《创世纪》,又谓幼、替二河,构成两河流域,曰“米索博达米亚”,并列举尼尼微、巴

    比伦各大城市,谓皆二河之所经,则其地固为阿拉伯半岛矣。乃又谓地堂在印度锡兰岛东之

    科伦白姆,距锡兰不过四十里,水流之声,锡兰岛居民闻之了了。竟不知此四水如何流法?

    除非地堂真在月球中耳。印度接受基督教甚早,将伊甸园强移至锡兰岛东,马氏又不仔细考

    察,遂有此种荒谬可笑之记载。张星YR先生已痛驳之。故其所言基训河流至非洲,似亦不

    必重视。

    但《旧约》“古实”本指非洲黑人国,前文已举例以明,错误亦不始自马氏。但“古

    实”有两解,一指非洲东岸,一指阿拉伯半岛南部沿红海边之一带。《旧约·民数记》(N

    umAbers)第十二章第一节:“摩西娶了古实女子为妻,米利暗和亚伦,因他所娶者

    古*蹬游蓿突侔!惫攀涤肿粑潘!读型跫汀罚ǎ耍椋睿纾螅┑谑哒露

    慕冢骸把鞘鐾醮影捅嚷住⒐潘⒀峭摺⒐砗臀鞣ㄍ摺⑶ㄡ闳死矗仓迷谌雎昀堑某且兀

    嬉陨腥恕!薄妒ゾ费д呶剑捍酥攀涤牍潘甘蛋氲何髂虾旌1咭还还

    派海ǎ茫酰螅瑁幔睿欠侵抟病H绱耍颉洞词兰汀分岛尤栽诎氲壕衬冢谑吕斫虾

    稀*

    笔者主张《创世纪》第二道河基训乃阿拉斯河(Araxes)也,亦发源于阿美尼亚

    高原之北部丛山,其源有二,其一在阿拉拉特之西,绕过其前,其一在阿拉拉特山之北,东

    流曲折而北,迎北来之库拉(Kura)回而南趋,卒入里海。

    或者又将问,然则《创世纪》古实问题奈何?曰此则不知,特谓为红海边古珊,亦未

    必。或古时里海一带多黑人耶?

    《圣经》古实一语亦未必指非洲,前文已言。

    《创世纪》四河顺序系自北起,历东南至西而止,即北——吉瑞尔河;东——阿拉斯

    河;南——替格里斯河;西——幼发拉底斯河。

    前引《山海经·西山经》第二,四河排列顺序与《创世纪》正相反,乃反时钟方向,乃

    系从西算起,即西——河水;南——赤水;东——洋水(当是青水之误);北——黑水。

    《淮南·地形训》四河顺序同,即西——河水;南——赤水;东——弱水;北——洋

    水。

    余以前曾作一假设,谓《山经》弱水常与青水相连,洋水常与黑水相连,知弱与青为一

    水,洋与黑亦系一水。弱、洋乃河本名,青、黑则河别号,乃注文之误为本文者也。《淮

    南·地形训》帝之四神泉,叙述明白,而赤水之东曰弱水,斯足证矣。设以弱、洋为二水,

    则昆仑有六水矣。安得曰“帝之四神泉”?

    至环绕昆仑之弱水则指大瀛海。昆仑代表大地,弱水犹死水,言瀛海难济。弱水三千亦

    同,与此异。至前引《山经·海内西经》第十一,四河顺序则自南算起,至东而止。即南—

    —赤水;西——河水;北——黑水;东——青水。

    四水排列之顺序,无论顺起算,逆起算,或从中间起算,青赤白黑之四色,必与东南西

    北之四方相符,若谓其非同出一源,其谁能信?

    以上《山经》、《淮南》所言皆为西亚地理上之水道,至于中国实际地理,夏商前苏末

    之一支迁来中国,以山东半岛为根据地,虽将泰山当作世界大山,黄河当作幼河,而黄河自

    大陆西部流来,其源极远,决不能附会其策源于泰山,唯有姑置。印度恒河最大而长,久视

    为圣河,无奈恒河源出西藏冈底斯至印度东面入海,地理形势如此,无论如何不能强改,故

    《华严经义》,《长阿含经》及《大唐西域记》皆直言其为东,其他三河所流之方向皆与我

    国《山经》、《淮南》异。

    印度亦有五色河说,想其颜色已不能代表方向矣。

    至希腊地下之四河,回教天国之四河,均未言及如何流法,只有不论。

    现请将四水颜色,再为一论,以颜色代表五行,亦西亚人首创,七星坛之色余已有介

    绍。颜色又象征春夏秋冬四时,东南西北方向。今请再言四水之颜色。余于两河流域地理不

    熟,未知其河流颜色究竟如何,我国黄河作黄色,长江水色亦殊混浊,凡长大河流经历之地

    多,多夹泥沙杂质,固难求其莹澈也。闻替格里斯、幼发拉底斯两大河系作咖啡色,度其他

    河流亦然。乃《山经》竟有青水、赤水、黑水之名。印度阿耨达山乃西亚阿拉拉山即世界大

    山之翻版,宋陈善《扪虱新话》谓:“昆仑即须弥,亦即阿耨达,彼中又名之为雪山。

    有四天下,东弗子伐,西瞿耶波,南阎浮提,北郁单越,雪山在中天竺国,正当南阎浮

    提之中。山最高,顶有池,名阿耨达池。池中有水,号八功德水,分派而有青黄赤白之异

    色,今黄河盖其一派也。”陈氏喜览佛书,其言必有所本。“黄”之一色,疑其涉黄河而

    误,佛经或为黑色。

    昆仑传至我国,四水亦随之而来。凡昆仑所在处,赤水、黑水纷扰不已,已见前文。今

    言半岛水道,请按《创世纪》四河排列之顺序更言之。

    (1)黑水黑水为北方之水,以其地为幽都所在,而幽都之色本为黑。《海内经》第十

    八:“北海之内,有山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豹、玄虎、玄狐、蓬

    尾。”又曰“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河图始开图》曰:

    “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按北海,即黑海也。其位置在半

    岛北。

    有数大河注入,其中以吉瑞尔河为长。当以吉河为代表。

    (2)青水为东方之水。阿拉斯河注入半岛东部之里海。

    (3)赤水为南方之水。《创世纪》言明其在亚述之东,即替格里斯也。替河与幼发拉

    底斯两河古时各有其入海之道,前文已言。《山海经·西山经》言赤水注于汜天之水,《海

    内西经》则言注于南海厌火东。《淮南·地形训》则言赤水南注南海丹泽东。余曾在某外文

    书上见替河所注之海有红赤色字样,则替河必为赤水矣。

    (4)白水白水即幼发拉底斯河也。《创世纪》称之为伯拉河,已见前。《淮南·地形

    训》:“疏圃之池是谓丹水,饮之不死。”王念孙云:“丹水本作白水,此后人妄改之

    也……

    《楚辞·离骚》‘朝吾济于白水兮’,王注曰:‘《淮南》言白水出昆仑之原,饮之不

    死。’”《文选·思玄赋》“斟白水以为浆”,李善即引王注。《太平御览·地部》二十

    四,亦云:

    “《淮南子》曰‘白水出昆仑之原,饮之不死’,则旧本皆作白水明矣。”洪兴祖引

    《河图》曰:“昆山出五色水,其白水入中国,名为河也。”洪氏注《九歌·河伯》章曰:

    “授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河。’《山海经》云:‘昆仑山有青河、白河、赤河、黑

    河,环其墟。其白水出其东北陬,屈而东南流,为中国河。’”今本《山海经》无“白

    水”、“白河”字样,宋时则尚有之,可见《山经》散佚之多。古人指河为誓,曰:

    “有如白水!”黄河色本黄,今曰白水,则其指神话的河可见。

    西亚幼河色如咖啡,亦曰白水,盖白者西方之色也,实际河色,在所不拘。

    余按埃及巴比伦神话“生命草”以外,均有“生命水”,饮之永生。印度人之“不死甘

    露”,殆混合生命草及生命水而成者。《新约·启示录》(Revelation)第二十

    二章“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上帝和羔羊的宝座流

    出来。在河这边和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

    民。”疑此语与西亚河之传说有关。希伯来人文化固受两河流域之影响者也。

    既曰“明亮如水晶”,则此水色白无疑。

    余前固曾疑“潜流”、“重源”之说皆创自古西亚人。前人竟谓中国黄河源于黑海,斯

    真奇事也(《山经》既为西亚地理书,则所言“河”者乃彼中圣河也,但古人竟误为中国黄

    河)。《山海经·西山经》第二:“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

    岳宗之山,东望氵幼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北海经》第三:“又北三百二

    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瓢,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于氵幼泽,出于昆仑

    之东北隅,实惟河源。”《史记》、《汉书》皆言于阗大河入盐泽,并言其西域之名为蒲昌

    海,但未曾言盐泽即《山海经》之氵幼泽。混二者而一之者,殆始自郭璞。璞注《西山经》

    第二:此条文字有云:“河南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出于阗国,复分流歧出,合而东

    流,注氵幼泽,已复潜行南出于积石山而为中国河也。氵幼泽,即蒲泽,一名蒲昌海,广三

    四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去玉门关三百余里,即河之重源,所谓潜行也。”

    郭注除加“氵幼泽即蒲泽,一名蒲昌海”二句外,其余皆袭自《汉书·西域传》。故知

    此注并无任何新资料,足资其根据,然则氵幼泽即蒲昌海,乃郭璞之臆说耳。彼轻轻一笔,

    竟扭氵幼泽与盐泽而一之。郦道元注《水经》,又采其说云“河水又东注于氵幼泽,即经所

    谓蒲昌海也。”从此氵幼泽成为罗布泊之别名,至今言地理者,尚无不宗其说焉。

    笔者谓氵幼泽即黑海也。中国古有黝字,孟子有北宫黝之名。《尔雅·释器》:“黑谓

    之黝。”《释宫》:“地谓之黝”,注:

    “黑饰地也”,疏:“以白饰墙谓之垩,以黑饰地谓之黝,《周礼·守祧职》云:其

    祧,则祧守黝垩之是也”(阮刻《十三经注疏》)。《周礼·夏官·牧人》“附祀用黝

    牲”,注:“读若幽,黑也。阴祀祭地,北郊乃社稷也。”《说文》于黝字,亦云“微青黑

    色”。氵幼字则最初见于《山海经》,郭璞注《西山经》第二,氵幼山之氵幼云“氵幼音氵

    幼黑之黝。”余于是知我国古人本译黑海为“黝海。”特《山海经》虽为两河流域正式地理

    书,而译笔则异常拙劣,恐有牟利之商人,浅学之方士,参与译事。

    “氵幼”者乃译书人所写“黝”之别字耳,不然,则当时之简笔字。《说文》于此字但

    言“泽在昆仑之下,”至《唐韵》、《集韵》始注其音为“于纠切,音黝,水黑色也,”皆

    后起之音义。

    故知氵幼字不见他古书,乃《山海经》译人所特创者。

    古人谓黄河源于黑海,自幼发拉底斯变为西亚圣河后,殆亦谓其发源黑海。所以然者,

    殆以生命水故。余按西亚神话女神易士塔儿情人旦缪子(Tammuz)遭不幸而死。易士

    塔儿上穷碧落下黄泉,求所谓“生命水”(WaterofLife)者,以返其夫之魂。

    闻此水在幽都(Nether),为女神亚兰豆(AlAlatu)所主。乃下冥界以*蛑

    抢级顾簦芫〈烊瑁钢敛幻狻L羯裣缆硇尬胖е钐焐裎首镉亩迹惭抢

    级菇资克头拧Q遣坏靡眩顺雠裼诘赜蛊涔诿嶂槭我律眩侵平鸨ψ忠

    陨胰纹潢闼ィ鹊╃炎佣钤啤0<芭癜N鞅甲叽蟮兀倨浞虬氯锼怪

    嘣椒玫赜氪舜础*

    意大利教士马黎诺里旅印度而得锡兰岛东地堂之说,前文已屡言之矣。地堂,其黑河流

    至契丹,即中国。《大唐西域记》亦言香山大仙池,分东南西北流出四大河,其北方流出之

    徙多河,潜流地下出积石山,为中国河源。徙多河即黑河也。河源即我国黄河之源也(洪兴

    祖引《河图》及所见《山海经》佚文白水入中国为河,恐中国人所改。彼等能知黄河代表之

    色为白,已难得矣)。吉河流入黑海后,再东潜万里而为中国黄河,凡我中国人闻此说后,

    对于西亚之吉河安能不产生其极深之情感耶!

    古两河之人不但信河水能潜行地底,且信其能潜行海中,如河出渤海而后入禹所导积石

    山,赤水则入南海而穷于汜天之山,黑水则穷于不姜之山(《大荒南经》第十五),青水则

    穷于丽涂之山(同上)。度此类大山皆在大洋之中,距离各河出海口处不知其几千里,而河

    流海中,居然能保持原来状况,一波不乱,而各归其应归之山。此种地理观念,宁非奇异之

    极?

    吾意山脉与地脉观念,亦肇自两河。惜今《山海经》尚无可考尔。

    回敬之天园亦伊甸之衍化也。《古兰经》形容天园,辄有“诸河流在其下”之语。全经

    屡见不一。则与“潜流”之说不能无关。又回教天园河流之数似亦为四。《古兰经》卷二十

    六第四十七章:“天园的情形……内有常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在饮者

    感觉味美的‘酒河’和清澈的‘蜜河’,他们在那里享受各项果实,并蒙其养主的饶恕。”

    希腊奥林匹司山无河可以附会,遂将四水安置于冥界:一曰司蒂克斯(Styx),此

    河为诸神所敬惮,凡起誓必用之,指河为誓之后,无论如何,不能翻悔。中国古人亦有指河

    为誓之事,印度则指恒河,似为同一渊源。二曰Acheron,为“悲苦之河”(Riv

    erofWoe),支流甚多。三曰Phlegethon,为“火河”。四曰Gocyt

    us,为“哭河”(RiverofWailing)。

    然则诸地之实际昆仑果皆仅有四支大水欤?我中国仿制之昆仑在西域者即有于阗南山、

    巴颜喀喇、冈底斯,所有之水大小皆不止四数;印度有六大水(见前引《释氏西域记》),

    即昆仑正身所在之西亚大河亦不止四,强名之为四者,不过以代表东南西北之方向耳。兼地

    理乃天然的,各种文化观念乃人为的。人为与天然岂能完全合拍?只有勉强扭捏以言之而已

    矣。四水发源未必皆出阿拉拉特,但彼中固有潜流学说为之解决,不必深究,而四大水果皆

    入海则不误。余坚主《山海经》乃西亚古地理书,不其可信哉?六昆仑与中国

    我国自称“中国”,盖闭关时代,本部与四裔相对待之名词。顾此语亦受两河文化影

    响。今日西亚楔形文字发现于地底者,尚不见自称其国为“中国”之语。然观乎昆仑号为地

    中央,及冀州齐州之号为中国,吾知“中国”一词亦来自西亚矣。今请观《淮南·地形

    训》: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

    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扶木在阳州,日之所罢。建木

    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河图·括地象》:

    “地中央曰昆仑……”

    “昆仑之墟下洞,含有赤县之州,是为中则。”

    “昆仑山为柱、气上通天。昆仑者地之中也。”

    “昆仑居地之中,其势四下,名山大川,皆有气相承接。”

    “昆仑地之中也,其外有五色弱水,横绕三千里,深十三寻。”

    次则请究“冀州”、“齐州”。中国所谓九州者,自《禹贡》(宋王应麟《玉海》,古

    帝如伏羲等亦有分州之说,当然不足取)。禹所分者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

    雍九州。《尔雅·释地》,则为冀、豫、媵、荆、扬、兖、徐、幽、营等九州。《周礼·夏

    官·司马》所分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等九州。此三书皆中国之经书,代

    表正统文化者也,而其所记九州之名,便已不能一致。然此尚可推诿为夏商周三代制度有

    异,故州名亦不同。至《淮南·地形训》及纬书之九州,名目与经书亦有参差。《地形

    训》:

    “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吉廾州曰并

    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士,正东阳州曰申

    土。”

    《河图·括地象》:

    “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邛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吉廾州曰并土,正中冀州

    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信土。”

    今但论冀州。《周礼·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孔安国曰:

    “舜分冀州之城为幽州、并州。”孔颖达曰:“据职方氏,幽、并山川皆冀州之城,故

    安国知之。”冀州为今河北、山西及河南黄河以北之地。《尔雅·释地》“两河之间为冀

    州。”而中国古时冀州实在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三河以内,与《尔雅》不符。

    毛晃解之曰:“案《禹贡》导河积石,自积石而下南河谓之西河,至于华阴,折而东,经底

    柱山,又东径孟津,东过洛水以北,皆东流,谓之南河。至于大怀山,折而北流,过降水,

    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谓之东河。《尔雅》言两河者,举其二,

    则三可知也”

    (《禹贡指南》卷一)。

    又有为望文生义之解者。《晋书·地理志》:“《春秋玄命苞》云:‘昂毕散为冀州。

    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则冀丰。’”

    《释名》:“冀州地有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也。”

    杜牧《罪言》,“《禹贡》九土,一曰冀州,程其水土,与河南等重十一二。以其恃强

    不循理,冀其必破弱。虽已破弱,冀其复强大,因以为名。”此种缭绕曲折之解释,乃吾国

    文人惯技,实不足道。

    吾人须知《淮南》与《括地象》所言者乃邹衍之大九州也,观其与东南神州对举便可了

    然。彼之冀州与《尔雅》、《禹贡》小九州之冀州本非一地,何能强合?《淮南》、《括地

    象》皆有“正中为冀州”之语不容忽视。高诱注《淮南》此语云:“冀州,大也,四方之

    主。”宋均注《括地象》此语云:

    “冀州,昆仑之山也”(疑原语为“昆仑山之所在也”)。郭璞注《尔雅》“两河之间

    为冀州”,曰:“自东河至于西河。”诸人或为汉人,或为魏晋六朝人,彼时纬书及道术之

    类,尚未尽灭,其语必有所本。郭璞所谓自东河至西河中间为冀,谓其非指东之替格里斯,

    西之幼发拉底斯中间之米索博达米亚(Mesopotamia)而言,岂尚有他哉!

    屈原《九歌·云中君》:“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楚怀王大祭诸神以祈胜秦,屈原为作祭歌。楚国之地,战国时,当《禹贡》扬荆诸州,

    不及冀州。今屈原舍眼下风光之荆扬,而使神远览河北之地,亦殊可怪。前人虽有种种曲

    解,余皆不取。余以为云中君亦是西亚传来之神,为屈原根据外来神话而创作。“冀州”一

    语乃屈原无意留于歌中者,观其与四海对举成文,知歌中冀州,实指中国,乃西亚人所自命

    之中国。

    《淮南·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

    州。”高诱注“冀九州中,今谓四海之内”,不失为佳注。盖古人言洪水之祸,遍及中国,

    女娲所济者,不应独为区区河北之地,则此冀州者又实指全中国而言,特非吾曹之中国耳。

    道家书除冀州指中国外,齐州所指亦然。《列子》书中,此例尤夥:

    《黄帝第二》:“黄帝……游于华胥氏之国,在吉廾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张湛

    注:离也)齐(张湛注:中也)国几千万里也。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周穆王第三》:“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

    《汤问第五》:“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张湛注:齐,中

    也。)

    《杨朱第七》:“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籍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

    好……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所产育者,无

    不致之。犹藩墙之物也。”以四海与齐对举,可见齐为中国。按端木叔为卫国人,不言卫土

    而言齐土,又以齐土与殊方偏国对举,可见乃指中国而言。

    《尔雅·释言》:“殷,齐,中也。”《释地》“九夷、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距齐

    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太平之人

    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四极。”以齐州为地理中心,而推论四海四

    极,则此齐州者,果为何地耶?《尔雅疏》“齐州”二字,则曰“齐,中也。中州为齐州,

    中州犹言中国也。”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此齐州则为

    邹衍之大九州矣。此乃唐人之误,大九州不能总名齐州也。若谓为中国之小九州,则中国九

    州本系连接之大陆地,安得为九点烟形?

    观《淮南·地形训》言东南神州曰农土,《括地象》则谓为晨土,形近而讹而已。邹衍

    谓中国曰赤县神州,则此农土者,必中国矣(全部),乃又以冀州为中国,其安可哉?

    余谓“冀”、“齐”音近,当系一音之转,且为西亚人指其建国地点而言者。所指当即

    是两河流域之美索博达米亚。

    夫亚洲文化固以两河流域为最古,当全世界尚在草昧未开之际,而苏末文化已高,巴比

    伦、亚述诸国继起,其天文、历法、诗歌、美术,已灿烂光华,尤盛极一时。且名王辈出,

    武功亦极辉煌,属地之广,史家谓其几遍全亚,其王每自称为“万王之王”(TheKin

    gofKings),则其侈然自负其国中阿拉拉特山处大地之中;且自负其建国地两河流

    域为九州正中之一州,亦人情之常耳,易足为怪?

    回教源于阿拉伯半岛,其承继之文化亦与两河有关,故亦称回教策源地之天方为大地之

    正中。刘智《天方典礼择要·原教》篇谓真宰“造人祖于天方,降圣贤于中极”,自为解

    曰:“中极,天方之地也。天方处六合之极中,故命曰中极,乃圣贤丛会之地,人民首出之

    乡。”又自为考证云:“《天方舆地经》曰:地为圆体,如球,乃水土相合而成,其土之现

    于水面而为地者盖球面四分之一也。地之平面自东至西,分为三大土,东曰东土,在西曰西

    土,东西之间,则中土也。又自东至西作一直线,距南北两极等,为地经中线,自北极至南

    极,作一横线,距东西海岸等,为地纬中线,两线相交为十字形,天方当其十字交处。西谚

    曰:大地如磨盘,天方盘之脐也。其形四面皆下,因其地为天地之枢纽,故万方引向焉。”

    希伯来民族亦谓耶露撒冷为世界中心。但丁《神曲》言之极详。大概主张地为圆形,居

    天体正中。自东至西画一横线,剖地球为南北二部分:北部为陆地世界,南部为海洋世界。

    自魔鬼领袖露齐弗尔反叛上帝,被驱出天庭,摔于地上。

    魔头穿南半球而入,而达于北半球。但为地心吸力所牵,至地之中心不再进,上半身在

    北半球,下半身在南半球,其脐恰当南北分界线之正中。耶露撒冷在魔鬼所居之地狱顶上,

    《神曲》屡言此事,不一而足。虽耶露撒冷在魔鬼顶上,不在其脐,然以魔脐为南北分界则

    亦疑其沿袭古代以地球之中心称为脐之观念。但丁《神曲》对于地球之界说,与传统神学已

    略有出入,庸讵知传统神学不言耶露撒冷恰位置于魔脐哉?

    希腊人则谓阿坡罗预言圣坛所在地迭尔腓(Delphi)为世界中心。神殿中有大圆

    石称为Omphalos,译为“脐”,意即大地之脐(NaveloftheEart

    h)也。印度古时称Benares为圣城,谓其处大地正中,为“世界之脐”。南太平洋

    复活岛,弹丸黑子地耳,乃古来自称为“世界之脐”。秘鲁古印加帝国之象形文字,亦自号

    其国为大地脐焉。

    中国古代对于冀州之“冀”字有若干望文生义之解释,而于齐州之“齐”字,则解释较

    确。《伏生尚书大传》,言旋机玉衡,以齐七政曰:“齐,中也。”马融注《尚书》亦有此

    语。

    张湛《列子注》,邢绊《尔雅疏》,于齐州之齐,一则曰:“中也。”一则曰:“犹中

    国也。”固不失为佳注,然犹以未能道出所以为恨。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言》第二,于

    “殷、齐、中也”引《玉篇》云:“中者,半也。《丧服小记》注:‘中,犹间也。’”隐

    有齐(脐)居人体之半,及中间之义,而亦惜其未彻。惟《史记·封禅书》“始皇祠天主于

    天齐”曰:“齐之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苏林曰:“当天中央齐。”索隐曰:

    “顾氏案:解道彪《齐记》云,‘临前城南有天齐,五泉并出,有异于常,言如天之腹

    脐也。’”而后乃将齐字真义完全达出矣。盖古时文字简单,腹脐之脐,作齐。《左传》

    “后君噬齐”,犹言“噬脐”也。泰山古名天中,言其居天下之中,是则泰山在古时盖亦居

    于昆仑地位。中国、希腊、印度、希伯来、阿拉伯、古南美洲,均以其宗教策源地,大神圣

    坛,政治中心之京都为世界中心,且不约而同均有“脐”之一语。天下无心暗合之事,固亦

    不鲜,而此种情形,则实堪奇诧。

    此世界中心之观念由阿拉伯半岛而传于全世界。除希腊之外又有中国、印度焉。今请先

    言印度。印度称其苏迷卢为器世界之中心,而印度摩揭陀(Magadha)以文化较高,

    国威较盛之故,亦自称为中国。东汉时牟融已知此说。其《理惑论》有云:“佛……所生天

    竺者,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

    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土未必为天中也。”(《弘明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