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后续影响(下)

Jane Eyre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来自未来的导演最新章节!

    当麦克来到影院门口的时候,电影还没有散场。广场里静悄悄的,附近屋顶猫儿的浅叫和墙角狗儿的喘息或许是这个静谧世界里,唯一的声响。四盏大功率的探照灯对着影院,投射出建筑深深的影子。麦克脚踩着鹅卵石铺成的人行路,皮鞋鞋底与鹅卵石碰撞,发出急促的声响。

    这种声音显然打破了空气的静谧,引动一阵看不见的,且并不规则的气流运动。像是风,但又与风有明显的不同。

    老城区的主放映点设立在城区中央的史密斯拉莫剧院,麦克听当地人说过,这栋建筑有几百年历史,是老城区的标志之一。在电影尚未发明的时候,它作为歌剧院存在,为中世纪上流社会的老爷太太们服务。

    工业革命影响到了美国,特别是一群艺术家为了对抗托马斯-爱迪生的垄断,将电影技术带到了美国,成立了好莱坞之。加拿大这个与美国毗邻的国家显然受到了影响。贵族老爷太太们逐渐落魄,新生的资本家对电影兴趣浓厚,顺应时代的潮流,史密斯拉莫剧院被改建成了电影院。

    时间来到了现代,经历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多伦多的人们开始怀念过去那安静的生活。再加上各地现代化的影院兴起,史密斯拉莫剧院已经准备改回歌剧院。多伦多电影节,或许是它最后一次作为影院而服役。就像一名战士的最后一班岗,它站的笔直,一丝不苟。

    史密斯拉莫剧院是一栋古典砖石构架的建筑。耸立的廊柱和拱门,还有屋檐装饰性的勾回凸显出巴洛克建筑的痕迹。高高的砖砌围墙与对面的大理石钟楼遥遥相望,两栋可能是老城区现存的最古老建筑之间,构建起了一种奇妙的循环,引领着人们去朝圣,去叩拜。

    多伦多夜晚的寒气顺着微风刺进麦克的皮肤,就像迎接了一次针灸的挑衅,麦克感觉脖子和手腕,裸露出来的皮肤一阵酸麻。

    “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他自言自语。

    麦克对此并不在乎,作为一名曾经摸爬滚打在战区的战地记者来说,身体的不适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相比起待在战区时的强劲心理压力,来采访多伦多电影节已经算是郊游了。麦克正在考虑是否将遇见苏颉和安妮的事情写入自己的报道里,像个小报记者一样,写的尽量暧昧、模糊不清。

    “那一定会吸引大量读者。”他想,但最终否决了自己的计划。就像那个华人导演口中所说的那样:最有资格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是那些看过电影,意犹未尽的观众。麦克决定将报道的重点放在观众身上。他迫切的希望看到走出剧院的观众们的脸。看看他们是一脸心满意足的惬意,还是被欺骗的愤怒。

    距离散场的时间还有一些,麦克抽空用手机查看了一下今日的新闻。纽约时报电子版上,那个叫洛里斯-兰的影评人不出意料的在《朱诺》首映夜发表了多篇文章,抨击这部电影。麦克很想问一句:您看过这部电影吗?还是您正在电影院里看着这部电影。

    他认为骄傲的影评人不会放下自己的自尊走进影院观看敌人的电影。既然已经决定走向对立,哪又何苦惺惺作态。麦克冷笑一声,关掉邮件。他不相信洛里斯-兰所说话,一点也不信。它们就是一堆狗屎。

    过去一个月以内,这位纽约的影评人在报纸和电视上演绎了一场独角戏。不停的用自己的影响力抨击《朱诺》,甚至说服纽约家长协会游行抵制这部电影。麦克做过功课,知道《朱诺》其实已经准备在北美全线上映了,可正是因为家长协会的抵制,令其变成了落水狗。

    没错,它被人逼上了悬崖,然后推到了水里。坠入水滴,难以呼吸。这就是《朱诺》此刻的状态。麦克明白这是诋毁的力量,无论它是否真的优秀,全美国人都认为它足够罪恶。人们会怀着巨大的敌意拒绝它的上映,将其排除在美国主流电影的圈子之外——除非,它在海外获得巨大的成功,非常巨大的成功。

    麦克深知院线代表是一群趋炎附势的小人。当你落魄的时候,他们会在你的头顶踩上一脚,让你陷得更深;当你发达的时候,又会聚拢过来,争相吮吸你的**。信义与节操对于他们来说,只是高高在上的武器,他们随时可以以一个越战逃兵的高高在上的姿态诉说着反战的意义。

    就像曾经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所说的那样:我烧掉兵役证,才是真正的爱国。钟楼敲响了十一点的钟声,庄严肃穆的声音此地打破了空气的静谧。一切即将结束,是非公允将有一个了结。

    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对于麦克来说,能参与这次采访就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也许在此之后,他将远离娱乐记者这个职业,重新回到战场。

    年轻的记者能够明显感觉到属于那栋建筑的沸腾,缓缓的、慢慢的,从最开始的静谧边做喧闹。他的耳边捕捉到了一些细碎的声音,凌乱却不浮躁。随着古老钟楼的最后一声晚钟消融在夜色之中,终于有一些观众走出影院大门。他们的脸上表情怎样?麦克不敢确定。

    那仿佛是肃穆,又带着一种甜甜的微笑,隐藏在嘴角的皮肤之下,难以被人察觉。

    麦克拍了拍胸口,这是他每次上去采访之前的标志性动作。从前他在战区采访的时候,失常担心会有榴弹坠落在身边,所以必须拍拍胸口以示鼓励;而现在,这样的动作已经变成了习惯。倘若高贵的说法便是——信仰。它告诉自己,没什么可怕的。

    麦克拦住了走在最前方的一名女士,从身上价值不菲的毛领皮衣可以看出,她的家境不错。对了,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士,画着淡妆,拎着皮包,神态有些迷惑,看样子是并不知道这个陌生的男人拦住她是什么意思。

    麦克抢先开口:“您好,我是蒙格利尔日报的记者麦克-德尼德罗,我想请问您几个问题可以吗?”

    女士紧皱的眉头舒展,露出惊心动魄的笑容,“当然!”她愉快的答应了采访的邀请,与此同时,几名身着背心的青年欢呼着从麦克身边走过。麦克隐约听见,他们好像在高声呼喊:“安妮!安妮!朱诺!朱诺!”

    “一定是幻觉,一定是。”麦克心想,他无法相信有人会在走出电影院后还如此疯狂,意犹未尽。那在影院里是怎么样的状态呢?巴西狂欢节吗?他笑着摇了摇头。

    最后一名记者,麦克很恢复了到工作状态,酒精的影响此刻已经微乎其微。他专业、严谨、一丝不苟。

    “请问您是刚刚出席了《朱诺》的首映礼吗?”

    “当然,主放映点今天还有别的电影的放映吗?现在从影院里走出来的人都是刚刚看过《朱诺》出来。”

    麦克从这名女士脸上捕捉到一缕眉飞色舞的喜悦,他被触动了某根心弦,继续追问:“请问您认为《朱诺》怎样?它真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还是像纽约的报纸上所写的一样是一部应该被扔进焚化炉的垃圾?”

    麦克本以为这名气质高雅的女士会用一种优美的外交辞令来回答问题,可出乎他的意料,这个女人瞬间激动起来:

    “嗨!你说什么?《朱诺》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当然不!它是一部优秀到值得观看三遍四遍的电影!它的优秀是无与伦比的,至于那些诋毁过它的报纸,我只想说,你们被打脸了。没错!《朱诺》和那个华人导演狠狠的抽了你们一记耳光。”

    “对了,你们蒙格利尔日报有没有诋毁《朱诺》?”女士补充了一句,同时脸上露出警惕的表情,仿佛只待麦克承认,就向他投去敬而远之的目光。

    麦克赶紧回答:“不!蒙格利尔日报在这件事情上保持中立。我们不会偏袒任何人,只会报道事实。”

    “这是报纸的基本原则。”这最后一句,麦克说的无比神圣。

    女士的脸色缓和下来,虽然依旧没有完全打消敌意,可至少露出了笑脸,“那您应该走进电影院,看看《朱诺》,然后在如实写下‘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几个字眼。”

    女士说完就自顾自的离开,她的剪影逐渐走远,在麦克眼中变成一个小小的黑点。

    麦克很快又拦住了一个青年人,二十岁上下的白人,金发。随意的嚼着口香糖,有股学生的青春劲儿。

    “我是蒙格利尔日报的记者麦克-德尼德罗,我能对您做个简短采访吗?”见这个年轻人露出不耐烦的神情,麦克赶紧补充了一句:“不会浪费您太多时间的。”

    见年轻点头,麦克开始了采访:

    “请问您是刚刚看了《朱诺》的吗?”

    “当然,这里所有人都是刚刚看了《朱诺》。”相比起第一个女士的回答,这个青年的回答简短而随意。麦克觉得他一定有事情要做,从他身体前倾,准备随时向前的动作就能够看出。

    他继续问:“请问您认为《朱诺》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非常好,非常优秀。我很喜欢女主角安妮-海瑟薇,她将一个怀孕的女孩演的活灵活现。”青年开始眉飞色舞,整个身体也轻松下来,“我想如果她能替我生孩子,我一定会好好保护他,而不像那个保罗一样最开始想要逃避。”

    “保罗?保罗是谁?”猛然蹦出一个陌生的名字,麦克显得不知所措。

    年轻皱起眉头,“嗨!伙计,你真的是记者吗?刚才有很多记者都看了《朱诺》出来,你难道没看?”年轻迈开步子,开始快步前进。皮鞋鞋底撞击着脚下的鹅暖石,发出一声声干净利落的声音。

    “请等等!请等等!”麦克想要拉住青年,却被一把推开,“您应该去看看电影再和说说话,我不和没有看过电影的记者说话。别挡住我,我要去买午夜场的票,再看一遍。”

    麦克站在广场中央,无奈的笑了笑。他没看过电影,无功课可做,所得的大部分信息对于《朱诺》都是负面的。他感觉自己站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央,就是一个另类。

    “难道《朱诺》真的有这么好看吗?”他想,然后犹豫着摇了摇头。从理智的角度来讲,他不相信《朱诺》会有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但另一方面,两个采访的事实又清楚明白的摆放在他面前,容不得他质疑。

    矛盾与纠结在这名年轻记者的内心之中纠缠的平分秋色。

    无论如何,麦克决定再找一个人来问问,这一次他不准备采访年轻人。加拿大的大多数年轻人受到美国思潮的影响,观念变得开放。对于少女怀孕这一敏感题材也并不如何排斥,但老人可不一样,加拿大的大多数老人还秉承着清教徒的生活习惯。他们排斥几乎所有与上帝教义不符的东西。当然,包括少女早孕。

    麦克拿出了做战地记者时的劲头,在人群之中搜索着年轻合适的采访对象。一个又一个年轻人和中年人被他过滤。他要找的并非这种的,而是四十或五十年代的婴儿潮出生,现在大概五十或六十岁左右,穿着打扮保守和老人。

    很快他就寻觅到了目标,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身保守的休闲装,带着墨镜和黑色棒球帽,行色匆匆。身边还跟着一个女孩,看样子年纪也不大,披着一件黑色外衣,内衬礼服。

    麦克决定就采访这个老人。他身边的女孩也许是他的孙女,这是一个不错的组合。麦克缓缓走了过去。

    斯蒂文还沉浸在对电影的思索中,无关乎导演的惊人年纪,只是关于电影本身。它的表现方式,节奏递进,还有其中蕴藏着对于女孩成长的剖析都是斯蒂文思考的范围。

    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女孩成长的主流电影,非常符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它清新,不落俗套,用一个大胆的、近乎大逆不道的外壳包裹,凸显了导演强烈的个人意识。

    斯蒂文一向对这种充满了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心怀间隙。年轻的时候他认为电影是导演个人的艺术品,是导演发挥其创意与才气的工具;而年老之后,他对电影有了重新的认识,抛弃了原先的想法,将电影定义为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体现。

    但是——不得不说,《朱诺》让他本就坚定的心,产生了一丝动摇的裂痕。当然,这无碍于本源的想法,可裂痕却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像心灵上的一块疤,怎么也无法褪去。

    “您还在想《朱诺》的事情吗?”米尔斯关切的问,犹如天气转冷,女孩用外衣遮住了裸露的双肩。她瞧着自己的老师,揣测着他沉思的原因。其实不用揣测也能猜出一二,因为米尔斯心中所想的,也是一样。

    “这部电影看起来就不想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的产物。”女孩嚼念了一句。

    斯蒂文跟着点了点头,“你说的没错,这是一部独立电影。听说整个团队是加里-马歇尔的团队。后期制作却邀请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剪辑师和配乐诗。剪辑和配乐都有那个男孩的身影。

    斯蒂文笑了笑,“他还真是全才,居然还能精通剪辑和电影配乐,听说所有的电影音乐都出自他手。”

    “你认为那些配乐如何?”老导演突然问。

    米尔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很不错。”她想了想,补充了一句,“相当优秀。”

    “何止优秀,应该是奥斯卡级别的。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明年的奥斯卡上一定有这部电影的一席之地。”

    “你是说最佳电影配乐?”

    “那是最基本的,还有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都应该有它的提名,我是说如果没有出现意外的话。”斯蒂文说着,自己就笑了起来,“没想到它竟然是一部独立电影,投资不过五百万,真是一个奇迹。”

    米尔斯可笑不出来,他知道老头的意思。虽然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朱诺》让全场观众自发起立鼓掌三分钟,但并不意味着再美国的上映就会一帆风顺。院线代表可不在乎什么口碑,他们在乎的仅仅是电影能否赚到钱。或许他们会看在《朱诺》口碑的份上,给它一个小规模放映的机会;或许,他们会屈从于国内压力,拒绝《朱诺》。一切皆有可能。

    斯蒂文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同样陷入了沉默。一种静默的诡异气氛在空中蔓延。

    正在这时候,一个男声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静谧:“我是蒙格利尔日报的记者麦克-德尼德罗,请问两位能停留几分钟接受我的采访吗?”

    麦克逐渐靠近自己的目标,不知道为何,他感觉这个老人似乎非常眼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奇怪,今天怎么都这样。”麦克心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