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计陷紫荆关

王占君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于谦最新章节!

    清晨的阳光分外明媚,奉先殿笼罩在祥云雾霭中。这是景泰帝登基后的第一个朝会,文武大臣们谁也不想迟到,都匆匆赶在上朝前进人了殿堂。皇上还没有出现在宝座上,等待朝会的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先是唧唧喳喳,继而声大得闹闹哄哄。景泰帝已坐在宝座上,人们还在无休止地嚷个不停。

    景泰帝不满地咳嗽一声:“朝堂之上,如此吵嚷,成何体统。”

    人们这才停止了议论,太监金英按例问道:“各位大臣,有何本章要奏?”

    “为臣有本。”随着话音,右都御史陈镒出班。

    景泰帝以为他是弹劾哪位大臣:“准奏。”

    “万岁业已登基,土木堡之败这笔账理应清算了。五十万大军覆没,太上皇蒙尘,这不是小事。”陈镒提出一个尖锐的话题。这是不容回避的。

    景泰帝也觉得提得及时,自己怎就没想到此事:“陈大人言之有理。这次惨败是何原因,何人应承担责任?”

    “王振。”陈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他?不是已经死在战场上了。”景泰帝感到这道本奏得没有必要。

    “可他的家小还在,他的余党还在。”陈镒自有他的道理,“像王振这样罪恶累累之人,还不该祸灭九族吗?”

    王直响邦邦地接了一句:“王振的同党余孽应尽行除去,不然文武百官无法放心!”

    二人的话,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文武无不参与进来。本来在朝会前,大家议论的就是这件事,因为王振的死党马顺还在耀武扬威。大家义愤填膺,纷纷开口:“杀其同党,灭他的九族!”

    马顺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也参加了朝会,他自然是大为不满,还拿着以往的派头,对百官喝唬道:“你们嚷什么,哪有一点为官的样子。王公公出征战死是为国家战亡,自当抚恤,怎能还祸及家小?再说这锦衣卫是皇上所立,所有人员俱为皇上效忠,又与王公公何干?你们这样吵闹,实在是太过分了。”

    一时间,大殿上静下来,突然无人言声了。景泰帝也觉马顺的话有一定道理:“众卿,马顺之言对否?”

    “他对个屁!”陈锩率先反击,“如果不是王振弄权,哪有这土木堡之变?太上皇身陷胡邦,百十位重臣死难,五十万大军覆没,还不都是王振造成的?而王振平日里颐指气使,还不是他的死党助封为虐。像马顺这样的恶人,时至今日还不把百官放在眼里,若不铲除怎得安生?”

    “教训他,让他知道天理是有公论的。”王直喊出了动员口号。

    陈镒第一个上前,揪住马顺的袍服便挥拳痛击,王直便凑上前用脚狠踢。百官一见谁也不甘落后,把以往对王振、锦衣卫的不满,全都要发泄出来。人们挤成了一团,你一拳我一脚,有的撕捋,有的捶打,有的够不着也要吐口痰。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马顺被大家捶巴得连声告饶,后来连求饶的声音也没有了。像条软布袋一样,瘫倒在地上。

    “还装死!”陈镒往马顺的头部再踹一脚。

    王直过来伸手指试试鼻息:“他没气了,马顺给打死了。”

    “死算是便宜他了。”

    “要不然他该千刀万剐。”

    “让他在菜市口暴尸三天。”

    “干脆扔到野外喂狗。”

    文武百官的仇恨尚未发泄出来,还在愤愤地发表见解。

    锦衣卫的毛贵和王长随,他们不知朝堂上为何混乱得很。二人扒着门探头向里观望,太监金英发现,过去将他二人推进殿中:“各位大人,这还有两个锦衣卫的骨干,兔死狐悲,想要为马顺报仇吧。”

    诸多官员原本就没解气,马顺的死有人还没捞上一拳一脚,这可有了出气的对象,又一窝蜂地围上了毛贵和王长随。又是拳脚齐下,又是一番乱象,你拥我挤唯恐落后,不过一刻钟,这二人也给打得断气了。

    有人喊:“打死了,别挤了。”

    “死了活该!”有人不解气,还过来补一脚。

    三具尸体横躺竖卧摆在了金殿上,一个个几乎都分不清人的模样。屋地上尽是大臣们掉落的帽子、靴子、笏板,有的年过花甲、古稀的大臣们,还在喘着粗气,朝堂上一片狼藉。

    景泰帝紧皱眉头,不住地喃喃自语重复一句话:“这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无人理会皇帝的唠叨,大臣们的情绪还在激愤之中。有人还坐在地上沉思,有人提出新的要求:“王振应当灭族,万岁要给一个说法王直总比别人想得深一层:“众位同僚,王振的侄子王山,还是锦衣卫的同知,他能不为王振报仇?”

    这句话提醒了百官,纷纷挥拳捋袖:“把王山揪来,杀了这个祸害!”

    殿堂上群情激愤起来,人们再次掀起闹事的高潮,只是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像捅烂的马蜂窝乱飞的马蜂,在金殿上无头苍蝇般地瞎飞乱撞。

    面对奉先殿上的失控局面,景泰帝不知怎样处理。愣怔片刻,他起身离开宝座,向后殿走去。

    陈镒先喊叫起“万岁,您不能走,对打死这三个人,对王振的家族如何处理,圣上都得给个说法。”

    “万岁,您不能撂下不管。”王直也呼叫说,“这局面圣上总得收拾景泰帝也不答言,只是加快脚步奔向后殿。一直冷眼旁观的于谦,意识到局势的危险,他还看到王山已在殿外聚集了几十锦衣卫的人,个个钢刀在手,单等一声令下,就要大开杀戒。前面有众大臣挡路,于谦急切地推开拦路者,奋力跑到景泰帝前面,阻住了景泰帝的去路。

    “于大人,你这是为何?”

    “万岁走不得。”于谦说话从来不绕弯子,“朝堂上发生这样的大事,圣上得给百官一个说法。”

    “依于大人之见呢?”

    “百官打死马顺、毛贵、王长随无罪,万岁要亲口宣谕旨。”于谦点拨道,“万岁坐江山,要靠百官拥戴,就应当赏罚分明,王振祸国殃民,罪恶昭彰,他是死有余辜。”

    “这……照于大人所说,若百官要求灭王振九族,又该如何应对?”景泰帝其实是没有主意。

    “万岁,要依臣之所见,至少王振的侄子王山应当获死罪,他身为锦衣卫同知,坏事也没少干。若不处死,百官难以释怀。”

    “杀他一人不难,但这灭九族,朕未免下不去手。”

    “王振虽说罪大恶极,但不至于祸连九族。但为了安百官之心,还是应当灭门。”于谦又加以解释,“其实说给王振灭门,也没有几人获死,王振身为太监,没有几个家小,这样说无非是平息一下人们的仇恨。”

    “好,就依于大人。”景泰帝觉得于谦正直,所作所为光明磊落,是个难得的大忠臣。

    景泰帝坐回九龙宝座,于谦高喊一声:“众位大人,安静了这一声,使得混乱的朝堂秩序登时平复。于谦又冷冷开言:“各位大人,圣上批评大家成何体统不无道理。你们看看自己,袍服不整,冠带歪斜,笏板丢失,须发散乱,这哪里还像个当朝大臣的样子。”

    听了于谦的批评,众人互相看了一下,急忙重新整装,总算有了模样。于谦这才重又导言:“万岁有圣旨颁告,大家要洗耳恭听。”

    景泰帝这才开言:“众卿,王振多年来把持朝纲,是此次土木堡大败的罪魁祸首,万死难辞其咎。马顺、毛贵、王长随皆他的帮凶,众卿在朝堂上将他三人殴打致死,系为民除害为国除奸,乃义举也,甚合朕意。”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吾皇万岁万万岁!”

    景泰帝再传谕旨:“锦衣卫同知王山系王振帮凶,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着即凌迟处死。”

    这一决定得到了群臣的更大欢呼:“皇上万岁万万岁!”

    这一场朝堂风波,总算平息下来。

    百官们散朝各自回家,景泰帝也回到了后宫。他不忘先去孙太后处问安。议论起朝堂之事,景泰帝还万分感慨:“太后,若不是于谦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朕就可能失措,多亏于谦将这危机化解“于谦是个难得的忠臣干才,此后万岁要多多倚重他。”

    “儿臣谨遵太后之命。”

    侍立在侧的太监曹吉祥,不禁轻轻地冷笑一声。

    景泰帝由不得发问:“朕与太后交谈,你这奴才为何冷笑?”曹吉祥当即跪倒:“万岁,奴才是不经意间失态,还望恕罪。”

    “说,方才为何发笑?”

    “这,这,奴才不敢讲。”

    “恕你无罪。”

    “万岁,朝堂上的情景传到宫中,奴才和宫女们无不议论纷纷,道是于谦太过霸道,简直是代皇上把一切事做主。于谦他过分了。”曹吉祥边说边偷眼观察景泰帝的表情。

    “你不过一个奴才,竟敢耻笑朕,真是反天了!掌嘴。”景泰帝怒冲冲地看着曹吉祥一下一下地打自己的嘴巴,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自在。在奉先殿上,自己的确有些听任于谦的摆布,有失皇家的尊严,此后再不能让类似情景重演。

    也先在帐中一个人喝闷酒,大碗大碗的马奶酒,他就像倒灌一样倒进胃肠中。他的心中实在是太憋闷了,原以为有明朝皇帝在手,可以无尽无休地从明国那里得到无穷的利益,万万想不到,明国竟然把英宗给废了,这个所谓的“太上皇”在手中,已然是毫无价值,只能是白搭钱干养着。他的心中已有了主意,要把这个太上皇给处理掉。

    眼前六名武士正在跳舞,他们边唱边跳,那豪爽的舞姿,激越的乐曲,战斗性的词汇,都使也先热血澎湃。他眯着有些醉意的双眼,注视着武士们的动作,倾听着他们壮烈的歌唱:

    雄鹰,蓝天上高高地飞翔。

    烈马,草原上放开绳缰。

    勇士,军阵前举起刀枪。.英雄,冲杀勇猛胜虎狼。

    敌人,任我屠宰的羔羊。

    战场,演奏刀剑的铿饼。

    胜利,把凯歌放声高唱。

    捷报,在无垠大漠传扬。

    “好,好,你们下去。”也先挥手令武士们退下,他又呼喊着乃公的名字,“快些滚过来。”

    乃公恭敬地走上单膝跪拜:“太师,呼唤小人有何吩咐?”也先将一个小小的葫芦瓶递过去:“给你,毒蜘蛛的干粉黑魂面。”

    “太师,小人一向循规蹈矩,没有犯下死罪呀。”乃公怕了。

    “熊样,不是让你吃的。”也先现出狞笑,“这是让那个朱祁镇用的。”

    “太师的意思是,要了明朝皇帝的命。”

    “手脚利索点,别留下痕迹。”也先叮嘱,“他死后用绳子吊起来,伪造成自杀身亡。”

    “小人明白。”乃公领命离去。

    乃达腋下夹着一杆长枪,在英宗的帐外巡逻,自从英宗被废成为太上皇以后,也先把英宗的护卫兵丁全给撤了。对英宗的待遇也一落千丈,过去是王爷的供给,现在连牛羊也不如,仅仅保证不被饿死而已。乃达也情绪低落,因为他没有便宜可占了,好在有时英宗还不时有些小物件巴结,否则可真是倒八辈子血霉了。

    乃公蔫蔫地走过来:“兄弟,你还好吧?”

    “凑合吧。”乃达摸出一个玉坠,“哥你看,这是朱祁镇头晌给我的,大明皇宫的东西,准也错不了。”

    “要说这姓朱的,也算是个明白人,还算送个人情,要不然就全白瞎了。”乃公叹息连声。

    “哥哥,你今日怎么想着来看我?”

    “为兄刚领了个闹心的差事。”乃公掏出葫芦瓶,“这里面是黑魂面,是要朱祁镇的小命。”

    “啊!”乃达吃一惊,“是太师让你下手?”

    “还会有谁?”

    “这,这是真的。”乃达免不了要为英宗说好话,“按说这大明的皇上,是个挺和气的人,他身边的稀罕物件,差不多全给了咱们。真要坏他的性命,你就能下得了手?”

    “为兄我也有些不忍心,他不是一般的汉人,他是大明的皇帝啊。”乃公只有叹气,“可有什么办法,太师的命令,比大汗还要厉害,要不对他下手,我们就没命了。”

    “这难道是他命该如此。”

    “兄弟,给他烧壶奶茶。”乃公比画一下手中的葫芦瓶,“把这个掺和里头,让姓袁的和他一起走。”

    乃达即去烧好了奶茶,乃公把黑魂面抖进了足有一大把,然后提着奶茶壶走进了帐内:“太上皇帝陛下,这些日子你也没吃到好东西,我这特意给你弄了一蠱奶茶,你快趁热喝了,也好驱驱寒气暖暖身子。”

    英宗没有多想:“难得你兄弟二人,对我一如既往,等朕有朝一日得返朝中,一定重重报答二位。”

    乃公斟上两杯,那奶茶冒着热气,散发出一股带膻带腥的香味:“二位’请共同饮用。”

    袁彬晃晃头:“我不喝。”

    乃公明白,袁彬不喝他还要费事:“袁将军,怎么,还疑心哪?”

    “这倒不是,”袁彬的回答,令乃公、乃达二人汗颜,“太上皇多日未曾见着荤腥,这奶茶留着让太上皇一人独享吧。在下作为臣子,怎能同太上皇分食。”

    “袁将军真乃大大的忠臣,”乃公劝道,“你就喝吧,以后我还会再给太上皇弄来。”

    “袁彬,你的情意,朕已心领,你还是同朕共用。”

    “不,为臣决不会从陛下口中夺食。”

    “你若不喝,朕亦不喝。”英宗与袁彬僵上了。

    伯颜帖木儿从帐外进来,他走路就像重槌擂鼓一样,地都咚略直响。他把手里的两只兔子扔在地上:“太上皇,这是本王打猎打到的,难得的野味,给你拿来炖着吃。”

    乃公笑着解释:“王爷,太师巳有明令,不许太上皇再进荤腥。小人不敢有违命令。”

    “胡说!本王给的与你何干?袁将军拿去炖了。”伯颜帖木儿见他们都不说话,“这是怎么了?”

    “没,没什么。”乃达有意引话,“是家兄为太上皇烧好了奶茶’而袁将军不喝,要留给太上皇,他二人就僵住了。”

    “一杯奶茶还值得这般谦让,喝,本王以后供你奶茶就是。”伯颜帖木儿端起了茶杯。

    “不可!”乃达上前拉住伯颜帖木儿的手,“王爷,你不能喝。”

    “怎么,本王难道还不配?”伯颜帖木儿又想喝下奶茶。乃达不松手:“反正你不能喝。”

    伯颜帖木儿见乃公的眼神有异,不由得警觉起来:“你老实对本王说,这奶茶是否有异?”

    乃公不好明言:“王爷,你就别喝了,这是太师赏给太上皇的。”

    “乃达,你说,这奶茶莫非大有文章。”

    “是,是……”乃达还是难以说出口,“王爷还是问我兄长吧伯颜帖木儿拔刀出鞘,架在了乃公的脖子上:“速对本王明言,不然就要了你的狗命!”

    “王爷饶命,小人实说就是。”乃公吭吭昧哧地告知,“太师让小人在奶茶中投毒。”

    “啊!”英宗大吃一惊,“好险,朕差一点就丢了性命。”伯颜帖木儿顺手将奶茶扬在地上,土地上腾起一股白烟:“对待大明皇帝,怎能如此心狠。”

    乃公心有余悸:“王爷,小人未能完成任务,太师会要小人的命。”

    “你无须多虑,一切有本王做主。”伯颜帖木儿吩咐,“乃达,你立刻为太上皇把两只野兔炖上,本王这就去见太师。”

    也先的酒还未饮罢,伯颜帖木儿进得大帐,劈头便问:“兄长,是你要坏朱祁镇的性命?”

    也先反问:“乃公得手了?”

    “被我制止了。”

    “你’怎能如此,坏我的大事。”

    “兄长,你大不该投毒。朱祁镇还是有用之人。”

    “他巳是太上皇,业已分文不值,新皇帝都没意思接他回去,这样一个废人,我们留他做甚。”

    “兄长,朱祁镇虽已被废,毕竟不是平常的俘虏,他是孙太后的亲子,朱祁钰的亲兄,虽然不是王牌了,但他还是张有用的牌。”

    “我看是没有利用价值了。”

    “至少上阵冲杀时,让他在前边挡炮火箭矢还管用吧。”伯颜帖木儿再三劝道,“还是留下他,何时要杀,还不是兄长您一句话。”

    “好吧,权且让他多活几日。”也先对弟弟明言自己的打算,“为兄已调集十万大军,待人马到齐,即向明朝发起强攻,让席不及暖的朱祁钰手忙脚乱,再用朱祁镇做挡箭牌,我军必获全胜

    一旁侍立的喜宁为也先斟上马奶酒,然后说话了:“太师同意王爷不杀朱祁镇,真是英明之举。进攻大明朝,还是用得上的。”

    “咳!”也先把酒杯重重一暾,“我还为军事进攻犯愁呢,这大同和宣府,是我军进攻大明的必经之路,可这两座城池,都险要坚固易守难攻,且其守将郭登、杨洪,又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用计也不奏效,强攻更难取胜,实在是令本太师头痛。”

    喜宁嘿嘿一笑:“太师,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这么说,你有道法。”

    “太师,可知道朱元璋的儿子朱棟,如何从侄子朱允炊手中,夺得了皇位?”

    “起兵,发动所谓靖难之役嘛。”

    “他是抛开河北、山东,从北京打到南京,太师也可以直接打到北京啊。”喜宁指出,“这不是等同一理吗。”

    “可,我瓦刺大军难以逾越大同、宣府这两处屏障,还不是枉然。”也先双手一摊。

    “太师,奴才说过,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喜宁是有意卖关子,直到此时才点明主题,“大军弃大同、宣府于不顾,改打紫荆关直趋北京。”

    也先被点醒悟:“绕道直取紫荆关。”

    “可是紫荆关之险,也不亚于大同、宣府,那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伯颜帖木儿并不看好此策。

    喜宁还想要在瓦剌受到重视与重用:“太师,王爷,此番进军要秘密进行,不能走漏风声,我军突然出现在紫荆关面前,让守将孙祥手足无措,这样,那个朱祁镇就派上用场了。”

    伯颜帖木儿恍然大悟:“哎呀,真是妙计!”

    也先已然赞同了这一方略:“喜宁,看起来此番出征,你还得任我大军的内帐参谋。”

    “谢太师夸奖,小人定当竭尽忠诚。”

    “拿下北京,事成之后,你还会得到更大的封赏。”也先冲着伯颜帖木儿一笑,“弟弟,那时说喜宁是开国元励不过分吧。”

    “学学那个和尚朱元璋,给喜宁也封个侯爷当当。”

    也先亲手倒上一杯酒,送到喜宁手上:“来,为了我瓦剌大军顺利拿下紫荆关,顺利到达并占领北京,干了此杯。”

    喜宁受宠若惊:“承蒙抬爱,小人怎敢与太师、王爷共饮。”伯颜帖木儿并未举杯:“兄长,我军便到达北京,怕也拿不下明国的国都,弄不好,各地勤王兵到,别再把我们围困在城下,反让明军给包了饺子。”

    “王爷多虑了喜宁以内行的身份,对双方的军情作了详尽的分析,“朱祁镇出征,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已将京城三大营的兵力悉数带走,而今京城仅剩下几万人的老弱残兵,北京附近又无兵可调,从南方调兵,就得相当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北京城内军粮有限,便有兵也无粮。所以说眼前是灭明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看起来,我们是有必胜的把握啦。”

    “小人以为,至少也有八成胜算。”

    伯颜帖木儿也将杯中酒喝下:“但愿如喜宁所言,我瓦剌军攻占北京,复我大元故国。”

    紫荆关的守备都指挥孙祥,手下有一万兵马。据守这素称天险的雄关,他从未有过丢失的担心。在他看来,这紫荆关就是固若金汤。每日里照常巡视,肋下挂着宝剑,满脸严肃的表情,从来不苟言笑的他,在部将和兵士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瓦剌虽是在土木堡侥幸得胜,但离他这里尚远。而且谁都明白,瓦剌进兵必走大同和宣府,除非是傻瓜才会绕远攻打这万夫莫开的紫荆关。阳光将万里无云的天空照耀得一派灿烂,使得这初冬的天气显得如暖洋洋的早春。孙祥在城楼上向北方眺望,眼界中有一队人马如长蛇螺动,蜿燦向关前涌来。孙祥不由得一惊,他竭力睁大眼睛,要看清那飘动的旗帜。不好,分明是瓦剌的军旗在舞动!啊,瓦剌人马为何来到自己的紫荆关前。他传令下去:“紧闭关门,禁绝任何人等出入,全军做好战斗准备。”

    敌人的队伍渐行渐近,孙祥也看得更加真切。觉得突出的两人是汉家打扮,特别是为首之人,身着黄色龙袍。这二人就是英宗与袁彬,他们更加向前些,袁彬对城头喊道:“城上听了,太上皇到此,快叫孙祥出城接驾。”

    “你是何人?”副指挥回问。

    “在下校尉袁彬。”

    “怎么答复?”副指挥又问孙祥。

    “这,若不出迎,对太上皇即为不忠。若开城接驾,瓦刺趁机抢城,紫荆关就要难保。,’

    “孙将军,城万万丢不得。”副指挥告诫,“关城失守,便是死罪,兵部和万岁都不会饶恕。”

    “可是,太上皇早晚也要回朝,如若慢待必然惹恼太上皇,对我日后的前程也大为不利,还是要接驾为宜。”

    “敌人抢城,你待如何?”

    “无妨,我自有道理。”孙祥在城头上高声传话,“也先,本将军问你,可是想用太上皇为饵,趁机夺我关城?”

    “非也也先编了一套假话,“朱祁镇变身太上皇,对我瓦剌巳毫无利用价值。而今本太师是诚心实意要送他还朝,只要孙将军付我万两白银即可。”

    “诚心送还太上皇,为何不前往大同、宣府,反倒要舍近求远来我紫荆关,显然你是另有所谋。”

    “孙将军,大同、宣府守将不听劝告,执迷不悟,不肯出城。故而我绕道来此,将这富贵送予将军。”

    “你以为本将军就好骗吗?痴心妄想。”

    “孙将军,而今这太上皇在我处只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我恨不能立刻出手,所以要价不高,只一万两白银足矣。”

    “你这个圈套,明为万两白银,实为抢我紫荆关,也先,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孙祥将阴谋点明。

    “孙将军,如若不信,待我收到银两后,可以先行退兵。”

    “此话当真?”

    “绝无虚妄,不信,你派的送银人,可以监督。”

    孙祥其实是真想把太上皇救回来立上一功,听到也先承诺退军他动心了:“也先太师,可要言而有信。”

    “你就派人送银便是。”

    孙祥当即提出了一万两库银,命副指挥押送出城,并叮嘱副指挥千万不能上当。

    副指挥见了也先,并不急于交银,而是对也先说:“太师,既然你允诺退军,孙将军叮嘱末将礼送一程,十里开外,再行交割不迟。”

    “你这是留个心眼,怕我收银后抢关。”也先笑了笑,“好,本太师就让你监督我军退走。”

    副指挥押着万两银子,同也先及其大军一道退走,行出至少五里路远近。孙祥料到无事,立即带领几百军士,开关出城,见了朱祁镇下马跪地就拜:“末将孙祥叩见太上皇陛下,太上皇万岁万万岁!”

    “孙将军免礼,我们快些进城吧,免得也先反悔或带兵杀回来。”英宗急得催马向前。

    “好,我们立刻进城。”孙祥也担心发生变故,言罢,他起身搬鞍踏镫就要跨上战马。

    “杀呀!”突然间,从西侧的树林中,上万人马冲杀出来,为首者正是伯颜帖木儿。他手中的开山斧高高举起,一色的马军,就像霹雳闪电一样直奔城门前冲杀过来。他们是事先背着英宗埋伏的,早已定下夺关之计。

    英宗疾呼:“孙将军,快快入城关闭城门。”

    孙祥喊道:“袁将军,你快保太上皇进关,让我来抵挡瓦剌军。”

    说话间,瓦剌军业已冲到近前,孙祥举枪便刺,伯颜帖木儿挥动巨斧砍下,双方在关前杀得天昏地暗。交战中,副指挥回马救援,怎料到也先也已带兵杀回。不及副指挥到达瓦剌军身后,便已被也先挑落马下。孙祥见也先回师,深知不是对手,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只带十数骑落荒而逃。

    也先带兵抢进紫荆关,关内的守军无不四散奔跑。英宗与袁彬自然也就重新落人也先手中,瓦剌军几乎没受损失,就轻易地据有了天险紫荆关。

    喜宁凑到也先面前,既想讨好也想领功:“太师,怎么样,小人所料不差吧,这比走大同、宣府省事多了。”

    “本太师给你记上一功,”也先其实是一种期待,“若能如愿拿下北京,少不了你的封侯之赏。”

    “北京陷落已在意料之中,只是尚需一番苦战,太师要准备半数人马的死伤。”喜宁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态,“也许不等大军到达,新皇帝朱祁钰就巳逃到南京去另立新都去了。”

    “哈哈,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也先得意地笑出声,“但愿朱祁枉是个明白人,早早地迁都。那本太师就与他隔江而治,权且饶了他一命。”

    喜宁却不希望是这种结局:“太师,要乘胜追击,不能让朱祁枉喘息,当一鼓作气,一统中华。”

    “那是,那是。”也先口中不得不敷衍,心里却骂道,这最可恨的就是叛徒,明朝竟用王振、喜宁这样的人,岂有不败亡之理?等这小子没用了,得尽早把他除掉,免得他日后再用同样手段对付我。

    也先已埋下要杀喜宁的心思,而喜宁还像哈巴狗一样摇尾乞怜,大做他的升官发财梦。

    北京保卫战清晨的朝会同往常一样,在静鞭声中开始。与以往不同的是,坏消息不断传来。新皇朱祁钰眉头紧锁,因为形势对他主政的大明王朝太不利了。十万瓦剌铁骑竟然突破了紫荆关,正在全速向京城推进。而瓦剌前进路上的关城的所有守将,没有一个人能与瓦剌抗衡,败报一日数起送进京来,人们似乎巳听见了瓦剌马军的铁蹄声。市面上人心惶惶,上朝的文武百官们更是提心吊胆。也难怪朝野一片惊慌,因为实力对比明摆着,京城里已无可用之兵,瓦剌气势正盛,北京城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瓦剌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攻占北京。

    景泰帝身为最髙统治者,他必须对战守拿个主意,可他实在没有主意:“众卿,面对严峻的形势,该如何应对瓦剌的进攻,请各抒己见。”

    侍读学士徐有贞早已按捺不住:“万岁,臣有本启奏。”

    “徐大人只管讲来。”

    “万岁,北京地处瓦剌进攻的要冲,而今敌锋正锐,而我方缺兵无粮,实在不是瓦刺的对手。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暗,而南方明亮。万岁当避其锋芒,迁都南京,彼处乃我大明隆兴之地,又有长江天堑,瓦剌不习水战,他的马军优势尽失,而我军可获胜矣这一番话说得似乎有理,左都御史杨善首先响应:“徐大人所言合情在理,北京城内眼下只区区几万老弱残兵,无法与瓦剌对敌,南迁当是上策。”

    大都督纪广紧跟着附和:“万岁,臣的手下部队,从未经过战阵,只不过是守城门的料,绝难对阵瓦剌铁骑,与其城破被俘,莫如及早迁都。”

    太常卿许彬也有同感:“万岁,徐大人夜观天象,这天象示警不可不信。太上皇御驾亲征前夜,徐大人也曾观天象,曾预言将有大败。太上皇不听,坚持出征,致有土木堡惨败。这血的教训不能不记取,南迁实为可行之策。”

    景泰帝心中犹豫不定,南迁固然可以躲过一时风险,但刚刚即位就做个逃跑的皇帝,毕竟是脸上无光。可一时间朝堂上的舆论竟是一边倒了,还没人对南迁提出反对意见。

    “万岁,主张南迁之人皆该杀!”于谦出语掷地有声,他也不管会开罪多少同僚。

    景泰帝一见自己的兵部尚书开言了,便鼓励他深谈下去:“于大人有何想法,请道其详。”

    “万岁愿做偏安之君吗?”

    “祖宗留下的基业,怎能轻易拱手送予敌人?”景泰帝说的是真话,“朕要青史流芳,至少也要做个孙权。”

    “万岁如果南迁,将会被国人视为逃跑,将如何面对国人?万岁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徐有贞等人之言,是陷万岁于昏君懦夫和不义,万岁切不可走此绝路。”

    徐有贞不服气:“于大人,你认为仅靠京城这些残兵,就能对抗瓦刺铁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为兵部大员,守土保城是我的天职,我自然会与敌人血战到底。”于谦态度决绝。

    “于大人与敌血战,你能保证万岁安全无虞?”徐有贞向于谦叫板,“如果战败,陷万岁于胡人魔掌,你将是千古罪人。”

    “万岁在,人心齐,斗志高,泰山移,敌人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于谦面向景泰帝,“万岁,臣以身家性命担保,圣上和北京城,及全城民众安全无碍,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于大人有必胜的信心,朕也绝不会临阵脱逃!”景泰帝的豪情被激发,“朕命你为京城防卫总指挥,全权处理相关事务,各地兵马任凭调遣,对各级武将有生杀予夺之权。”

    “臣谢主隆恩。”于谦拜谢之后说道,“臣请万岁开释在天牢中待罪的一位大将。”

    “但不知他是何人?”

    “石亨。”

    “他,在与瓦剌的交战中大败亏输,全军尽没,而他个人抛下部队不顾,得有苟全性命。这样的败军之将,要他何用?”

    “万岁,石亨骁勇善战,上次之败,原因众多,非他一人之过。且他熟知瓦剌战术,眼下是用人之际,当许他戴罪立功。若不能胜敌,再杀不迟。”

    景泰帝想,刚刚给了于谦偌大权力,第一个请求若即见拒,岂不令其寒心?便说:“于大人既如此期许,朕就准你所奏。”

    “谢万岁“于大人即请安排迎敌事宜吧。”

    “臣一切皆已了然于胸,万岁但放宽心。”于谦踌躇满志地投入了备战之中。

    军事会议在兵部召开,几位侍郎如数出席。会场上还有从天牢中刚刚释放的大将石亨,他对于谦是感激涕零。试想一个待斩的囚犯,而今又成了颇受器重的大将军,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又是多么大的恩情。路上,石亨曾眼含热泪地对于谦表忠心:“于大人,末将此生会永远为您效劳,做牛做马,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而于谦则是冷冷地回应:“放你,是万岁英明决策,本官举荐你,愿你勇敢杀敌,报效国家。”

    石亨第一次领略了于谦的为人,此刻他站在于谦侧翼,轻易不敢多嘴。于谦向各侍郎下达命令:“立即征调河南备操军进京,征调南京和山东的备倭军赶到北京,征调江北的所有运粮军进京,征调宁阳侯陈撤指挥的浙军进人北京。这些人马总和约有十一二万人,再加上京城现有的人马,加起来可数至二十万,这兵力便足以抵御瓦剌军的攻势。”

    石亨毕竟是统兵大将出身,他还是能发现问题的,而且,他觉得于谦对他有救命之恩,如果不及时指出而看笑话,那是对不起于谦的。石亨开口说:“于大人,有一件大事,末将不能不做提醒。”

    于谦始终是冷面,他不苟言笑,轻轻地点明要害:“石将军想要说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正是,正是。大人虽未曾领兵打仗,却是娴熟兵法,末将佩服。”石亨说的是真心话,“京城存粮原本有限,再涌人十几万人马,一旦瓦剌围城’无粮之军安能守城,大人还当早有准备。”

    “依石将军看,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似乎无法破解。”石亨对双方的战略态势作了详尽的分析,“有粮的城镇唯通州离北京最近,然距离也有数十里,小股部队运粮,难免受到瓦刺军的攻击,不止粮食被劫,而且部队损失。若用大部队运粮,则北京城防空虚,敌军趁机进攻,京城就有可能被攻破,而今实在是处于两难之间。”

    于谦微微一笑:“这有何难,命令各地进京勤王的备操军,一律经通州进人北京。所有队伍在通州带足自己所需的粮草,京城内不予供给。”

    “高明的办法。”石亨听后赞不绝口,“既解决了缺粮之难,又无须派军押运,一举两得。于大人真天才军事家。”

    “不要给我戴髙帽子。”于谦依旧是绷着脸,“众将听令,京城九门,现派你尔等分兵把守。”

    “请大人分工。”众将齐声静听下文。

    “陶谨将军防守安定门,刘安将军守卫东直门,朱瑛把守朝阳门,西直门由刘聚守护,正阳门交李瑞将军,崇文门刘得新将军防守,宣武门汤节将军把守,阜成门归顾兴祖将军守卫。以上诸门一律不得有失!哪个丢失城门,不止本人问斩,还要全家连坐!”

    “遵令。”众将响亮地回答。

    石亨忍不住说:“于大人,京城九门,还有个最重要的德胜门,您还没有分派,瓦剌从北方来,此门是为要冲,而且向来德胜门牵动全局。末将愿当此重任,以报大人救命之恩。”

    “本官已说过多次,是报效朝廷是报皇恩。”于谦有些不喜,“此德胜门,事关北京生死存亡,故而由我本人防守,大将石亨副之。德胜门如若有失,我二人甘愿连坐。”

    “大人,您乃全军总指挥,怎能如末将们一样分配守城之任呢?”石亨是信心十足,“就交给末将一人便可,我保证德胜门就是瓦剌敌军的葬身之地。”

    “石将军,本官身为兵部尚书,自当冲锋在前责任当先,不能只要求下属。我和你们同等对待。”于谦说得傻锵有力。

    众将齐声赞道:“我等心悦诚服。”

    整个北京城动员起来,备操军也都相继来到,粮草亦源源运至。守城的箭矢、磘石、滚木,在城头堆积如山。原有的几万残兵,看到各地援军陆续开到,也都增强了信心。全城升腾起必胜的勇气和力量,而今大敌当前,人们也都从未有过地团结一心。

    明正统十四年0449〕十月十一日,也先的十万大军进逼北京城下。也先没有分兵,而是全军集中于德胜门外。他打的是如意算盘,意欲不战而屈大明之兵,要兵不血刃地获取最大的利益。

    也先在他的宝帐内,皮笑肉不笑地面对英宗:“太上皇陛下,北京就在眼前,你的皇宫就在城内。你想不想回到你那金碧辉煌的宫殿呢?”

    “朕时刻都在想着还朝。”

    “那就让他们来接你。”

    “你不放还也是柱然。”

    “此番,本太师诚心实意放你走。”

    “那朕现在即回去。”英宗站起来,“袁彬,头前带路。”

    也先笑了:“太上皇,大同、宣府不开城门,北京会为你打开吗?何况我这里还有十万大军。”

    “既如此,你又何必讲这些废话。”

    “不,本太师放还你的意思没变。”也先这才点明主题,“你给孙太后、朱祁钱他们写下一道旨意,向他们晓以利害。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败亡,而今你京城内不过几万残兵,何苦再作无谓的牺牲?劝他们识时务,开门献城,本太师保你们荣华富贵。”

    “太师,你意是想我大明国投降。”

    “就是这么个意思。”

    “痴心妄想!”英宗断然回绝。

    “别把话说得那么死,要留有余地。”

    “太师,你要打便打,这种圣旨我是不会写的。”

    喜宁一旁又出主意:“太师,你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若不写先让他见血,不信他就不要命了。”

    “喜宁,你个狗太监,也不怕天打五雷轰!”袁彬跳脚痛骂。伯颜帖木儿反对喜宁的办法:“兄长,太上皇毕竟曾是一国之主,怎能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对待?让他写信,让明国派人前来议和就是。”

    也先想了想:“太上皇,你可同意写信,让明国派人来议和?”

    “这样的圣旨,朕可以书写。”英宗将信写好,交予也先,“太师看过,如不反对,可令袁彬送入城中。”

    也先担心袁彬暴露瓦剌军的实力:“我看不必,且命乃公用箭射入城中,自会送达天听。”

    英宗的信从德胜门射进城里后,很快便转到于谦手中,他当即进宫向景泰帝和孙太后奏闻。景泰帝的态度是不希望英宗还朝,他婉转地说:“也先又耍什么花样,他根本没有诚心送还太上皇。”

    孙太后对亲生儿子身陷瓦剌自然是不甘心:“不管怎么说,太上皇已到北京城下,可说是近在咫尺,我们宁可委曲求全,还是要把他接回才是。”

    景泰帝不好直接反对,他寄希望在于谦的不同意见:“于大人,依你之见,该如何对待?”

    “太上皇落到这步田地,是他误用王振造成,但总还是万岁的兄长,还是要派大臣与也先谈判。若是金银能够换回太上皇,臣以为无论花多大代价也都值得。”

    于谦这番话令景泰帝失望,可孙太后大为赞赏:“于大人所言,甚合哀家之意,万岁当派国使前往。”

    “谁去合适呢?”景泰帝试探着说,“李实轻车熟路,还令他为使如何?”

    孙太后感到李实对英宗返国态度不积极:“李大人上次为使一事无成,我国大臣众多,此次何不更换另选贤能。”

    景泰帝对于谈判,内心只是想糊弄一下:“此番便派两人为使,中书舍人赵荣和通政司参议王复。”

    “万岁,怕是也先嫌他二人官位低微。”孙太后担心地说。

    “这有何难,”景泰帝早有打算,“效仿上次李实出使的惯例,给他二人晋升官职便了。”

    “但不知升任何职?”

    景泰帝略加思索:“王复升为右通政,赵荣晋职为太常寺卿。二人皆从七品升为四品,这官职不低了。”

    孙太后又没主意了:“于大人,他二人合适否?”

    于谦觉得无所谓:“太后,且让他二人去了解一下瓦剌的底细,然后我们再作道理。”

    赵荣与王复就这样作为国使,出城前往瓦剌军中。也先早已做好准备,特意让英宗穿上龙袍,还在腰间挂上一柄宝剑。二人走进,向英宗跪拜:“太上皇万岁万万岁!”

    喜宁一见进来的两人从未见过面,便在也先耳边轻声嘀咕:“太师,此二人以往从未上朝,定然是弄两个小官前来蒙您。不信您可问问。”

    赵荣对也先一拜:“参见太师“请问贵使官居何职?”

    “下官为太常寺卿。”

    “几品官?”

    “正四品。”

    “此前官位是何?”

    “下官现在是正四品的太常寺卿,太师休问从前。”赵荣不再回答也先问话了,“请问,要我太上皇还朝,你有何条件?”

    “问条件,你能答复吗,你说了算吗?”也先以不屑的口吻说道,“告诉你朝孙太后和皇帝,换成官大能做主的人再来谈判。”“太师,下官身为国使,是代表国家而来,你不该如此藐视,这是对国使的不恭,有失交往礼仪。”赵荣对其言行予以驳斥。

    “你二人分明是没有上朝资格的小官,朱祁钰临时给你们个四品,跑这来滥竽充数,还指责本太师有失礼仪?分明是你明国有辱我瓦剌的国格,是你们失礼!”也先越说越气,“若想让太上皇还国,回去告诉孙太后和皇帝,换于谦和王直做国使,否则免谈。”

    一直没开口的王复开口了:“太师,让我二人回去,只怕万岁就不会再派国使了,你将悔之不及。”

    “本太师坚持,非于谦、王直不谈。”也先变得格外强硬起来,“除非孙太后不想再见到他的儿子,你们可以不再谈判。”赵荣、王复被赶了回来。于谦对此毫不奇怪:“这本在意料之中,要准备也先狗急跳墙。”

    景泰帝问:“他会怎样?”

    “携太上皇为挡箭牌,向各门发动攻击。”于谦分析道,“这很可能是也先的杀手锏。”

    孙太后急了:“那,太上皇岂不有性命之忧。”

    “是啊,”景泰帝一副无奈的样子,“投鼠忌器,我军该如何回击瓦剌军的进攻。不打,敌人便会攻进城来,若用炮火回击,便可能伤及太上皇,甚至会危及太上皇的性命。”

    “太后,万岁,依臣之见,必须真打。”于谦毫无顾忌,直言不讳。

    孙太后一听便急了:“于大人,你这是不管太上皇的生死了景泰帝心中自是满意:“于大人为何必须如此?”

    “京城与太上皇孰轻孰重,北京城中的二十万大军、数十万臣民,与太上皇一人相比孰轻孰重,自然是天下为重万民为重太上皇为轻。”于谦真是敢于直言,“我们不能因顾忌太上皇一人的性命,而被也先趁机攻破北京!”

    “如此说,于谦,你是宁可让太上皇死在我们自己的炮火下了!”孙太后已然发怒了。

    “太后,臣还有下情回禀。”于谦深入分析,“只有敢打,太上皇才有生还的希望。臣以为,也先是不会听任我军把太上皇击毙于阵前的。他还要用太上皇换取更大的利益。只要我方一开炮,也先必定把太上皇保护起来,这样,也先的阴谋便不攻自破。”

    孙太后也不好再表示反对,战术方针就这样决定了。

    也先在营中左等右等,也不见明国再有使者到来,他实在沉不住气了,便把不满与烦恼全都发泄到英宗的身上:“太上皇陛下,看起来你是八十斤面做一个寿桃,废物点心一大个,彻底的没用了,不会再有人接你还朝了,你干脆自己找根绳吊死算了。”“朕还不想死,”英宗自有他的主张,“孙太后乃朕的生母,她断然不会弃朕于不顾的。”

    “你若不想死,那本太师就杀了你。”也先咬牙切齿,“军粮有限,不能让你这无用的废物再靡费军粮了。”

    “太师,既然要姓朱的死,何必您亲自动手。”喜宁笑嘻嘻凑上前,“小人有一妙计,可保北京落入太师之手。”

    “快说说看,你有何髙招。”

    “太师,用朱祁镇做炮灰,不信他们真敢炮轰他们的太上皇。不敢开炮,瓦剌的勇士不就攻进了北京?”

    “你有这绝招,为何不早些献出?”

    “太师,小人这不刚刚听到你欲置朱祁镇于死地,这才顺着太师的意思,想到了这条必胜的妙计。”

    “传令下去,集结两万精兵,把朱祁镇推在前面,立即向德胜门发起猛攻。”也先特地加上一句,“不要管他朱祁镇的死活。”瓦剌军终于列开阵势,向北京发动了进攻。英宗和袁彬由乃公、乃达押着,行进在最前面。此刻的英宗,别说是皇帝和太上皇,现在连小兵也不如。充其量不过是也先手中的一个棋子,任人随意摆布。

    城楼上的石亨看得真而又真,部下的炮手发问:“石将军,敌人越来越近,我们再不开炮,瓦剌军就要登城了。”

    “可是,太上皇在其中,若一开炮,打中太上皇,这罪过谁承担?”石亨不知如何是好。

    “本官承担一切。”于谦闻讯已快步跑上城来,“听我的命令,立即向敌群猛烈开炮。”

    “于大人,万一伤到太上皇怎么得了。”石亨仍然为难。

    于谦见瓦剌军已在竖起云梯,后续军队源源涌上,他从一兵士手中夺过火把,将炮捻点燃。“轰”的一声,大炮发出冲天的怒吼,炮火向瓦剌攻城的卒伍如天女散花般飞去,立时打倒了一大片,死伤者狼藉满地。乃公的脸也被击中流下鲜血,他不由得髙喊:“你们疯了,这里有太上皇呢。”

    于谦高声命令:“所有炮火立刻齐发!谁敢延误,军法从事。”

    大炮同时开火了,瓦剌军更是死伤惨重。乃达和袁彬将英宗挡在身下,乃公则去请示也先:“太师,明军炮火猛烈,这太上皇险些被击中,把他送到后方去吧,别再给打死了。”

    “哼!叫他死在自家的炮火中,也算他死得其所。”也先在赌气。

    伯颜帖木儿劝道:“兄长,不能让他死,姓朱的还有用。”喜宁近前建议:“太师,德胜门是于谦亲自守卫,火力强,他又不顾朱祁镇的生死。何不换一个城门攻击,不信别的守将就敢向他们的太上皇开炮。”

    “有理。”也先作出决定,调整了作战部署,“重新组织两万精兵,以朱祁镇为前导,攻打西直门。”

    西直门的守将刘聚,看见敌人蜂拥而至,命令部下:“做好准备,本将军一声令下立即开炮。”

    副将提醒道:“刘将军,这炮只怕开不得。”

    “为何?”

    “你看,”副将用手一指,“那前面的穿龙袍者,不就是太上皇吗?开炮一旦伤及太上皇那还了得。”

    “这,这该如何是好?”刘聚真的犯愁了。

    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副将也急了:“刘将军,怎么办,打还是不打?再不打敌人就攻上来了。”

    “待本将军立刻去请示于大人,打与不打请他定夺。”刘聚转身要走。

    于谦乘马来到:“不用请示了,立即开炮。”

    “那,真要击中太上皇,如何向万岁和孙太后交代?”刘聚还是担心。

    “开炮时尽量躲避着太上皇。”于谦指示。

    “可是这炮火不长眼,也许就失手碰到,那可就非死即伤啊。”刘聚依然不敢开炮。

    “万一碰上,那就是太上皇命该如此。”于谦态度坚决,“无论如何不能让敌人以太上皇为掩护攻进城来,如若城破,全城百姓还焉有性命。当此之际,万民为重君为轻。”

    “这个,于大人你敢这样说,末将等可万万不敢。”

    敌人又已竖起云梯,开始爬城了。于谦急了,怒吼一声:“再不开炮,本官就把你丢下城去。”

    刘聚再也不敢迟误了,下令兵士开炮。顿时,百炮齐鸣,火光冲天,瓦剌兵士又是成片倒下。也先眼见得以英宗为掩护的进攻受挫,急忙下令退军。

    瓦剌对北京的攻击暂时停止,战场处于平静状态。

    几天一转眼过去了,人们对于战场的平静开始说三道四。对于北京城固若金汤的防御,对于瓦剌在城下进攻的接连失败,他们不认为是取得了胜利,反而对于谦提出了各种指责:

    “太上皇困在敌营不能救回,国格何在?有失国威啊。”

    “敌人屯兵城下,这何时是头啊?”

    “堂堂国都为敌所困,大明却无能为力,这个兵部尚书不称职。”

    “长此以往,城内坐吃山空,不是敌人攻进来把官民杀死,我们自己也全都得饿死。”

    于谦当然不会听不到种种议论,这几天无战事,他抽空在城楼稍事休息。躺了片刻,心中思绪奔涌,起身执笔在纸上题诗:

    坐拥红炉尚却寒,边城况是铁衣单。

    营中午夜犹传箭,马上通宵未解按。

    主将拥麾方得意,迂腐抚剑漫兴叹。

    东风早解黄河冻,春满乾坤万众安。

    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胜利的向往,及黎民对和平的期待。

    意犹未尽,于谦执笔再成一诗:

    露布星驰上玉京,

    三边寇虏一时平。

    人间玉石铭勋业,

    天上银河洗甲兵。

    熊虎有劳咸进秩,

    犬羊无计可偷生。

    从今海宁风尘静,

    庙算应知出圣明。

    石亨匆匆走进来:“于大人,末将有事禀报。”

    “莫非有新的军情?”

    “不是军情,亦与军情有关。”石亨显得忧心忡忡,“而今朝野议论纷纷,对我们的拒敌方略颇多指责。前几天还是零星有闻,现在已是甚嚣尘上,末将不敢不向大人禀报。”

    “可是指责本官怯战?”

    “大人,强敌当前,我们的战略是正确的。”石亨对于谦的做法持拥护态度,“敌人远道而来,补给困难,粮草难以为继,求战心切,我军正当以坚城阻敌,待其气馁粮荒,再以养精蓄锐之师,出城击之,即使不能全歼瓦剌大军,也必能将其击溃解京城之围。”

    “可是,百官们等不及,就连万岁也等不及了。他们,包括京城的百姓,都急于见到一场胜利,所以本官不得不改变战争的方略了。”

    “大人的意思是?”

    “列队出击。”

    “万万使不得呀!”石亨显得异常焦急,“大人,不出战主动权握在我方之手,而出战则是与强敌硬碰,胜负难以预料,一旦失利,局面将不可收拾,无论如何,不可出战。”

    “石将军的主张是稳操胜券,本官岂能不知。但出战也有胜算,眼下我方的士气旺盛,上下同仇敌忾,只要指挥得当,完全可以一战而胜“大人,这种硬碰硬的仗,还是不打为宜。”石亨提醒,“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万一不能取胜,大人的名誉毁于一旦不说,京城不保,万岁都要逃难,大明的江山危矣。”

    “你不要再说了于谦吩咐,“传本部堂帅令,所有总兵以上武职,立即到部听取军令。”

    “这,大人……”石亨还想规劝。

    于谦沉下脸来:“不得有误:

    “遵令。”石亨忧心忡忡地下去传令。

    各位将军本都是枕戈待旦时刻不离职守,很快陆续来到兵部。于谦见人已到齐,用夺人的目光环视在场的将领:“诸位,本官已决定出兵迎敌,因为这是一场恶战,由我和石将军出战,各将要百倍瞀惕,严防敌人偷袭各门。如若有失,一律处以死罪众将同声回应:“大人放心,我等一定忠于职守,不给瓦剌可乘之机“吴大人“下官在。”兵部侍郎吴宁回答。

    “本官带一万人马出城后,你要将德胜门紧闭。倘若我军战败,绝对不得开城放人入城。”

    “这吴宁觉得不可思议,“大人,胜败皆兵家常事,万一失利,不让开城门接应,大人安全有碍那还了得。”

    于谦语气严厉:“此番出战,本官与石将军,若不顾兵士先退,石将军斩我,本官斩石将军。兵士若不顾将官先退者,后队立斩前队。无论军将,皆须死战,报效国家,正此当时。”

    众人明白,于谦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此战不胜,则以死尽忠。若想活命,则必当死战获胜。在场将领无不精神振奋:“誓死血战,击败瓦刺,活捉也先,救回太上皇。”

    煙锵的誓言在兵部大堂上回荡,只有石亨的声音不够响亮。因为他认为,于谦这样死拼太不值得。以坚城消耗敌人,完全有必胜的把握,这样与敌硬拼,战场是刀枪无眼,说不定自己也可能遇到意外,那就太不值了。他在心中默默祈祷,愿神明保佑自己无事,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激战德胜门西斜的阳光射进房中,照得床帐分外明亮。歪靠在床头的琴娘,病低恹懒洋洋,瘦弱得没有一丝力气。虽说在于家衣食无忧,可她始终也不开心。父亲临咽气时叮嘱的话一直响在耳边:“闺女,于大人是个忠正之士,又慊音律,你可以托付终身。”自从来到于家,方知于谦已是丧偶独身,觉得这是上天赐予的大好时机。原本想做二房亦可的她,内心中甘愿做填房了。可是,于谦似乎看不出对她有一点情意,而将悼念亡妻的诗文予她,分明就是拒绝她的爱意。近来,京城战事吃紧,于谦几乎已是月余未曾踏入家门,使得她的心越发空落落,连琴也懒得弹,自己感觉是大病在身,而思念之情愈甚,眼前总是现出于谦的身影。

    想着想着,她咬牙挺起身,手扶墙壁挪到桌前,用微微发抖的手,提起了玉管,铺展开素笺,饱蘸浓墨,作了一首诗:

    独守空闺抑愁肠,咫尺天涯路茫茫。

    喜偽枝头腾飞去,灯花风口化烟伤。

    锦书难寄心欲碎,痴情易老意悲凉。

    安得冰人从天降,幽魂追梦到他乡。

    诗写好了,也真切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可如何让于谦看到呢?等他回来,显然是没有时候,她不想这么无限期地等下去。琴娘向窗外张望,瞧见于广正急步走进院中。她移步门前喊道:“二公子,请留步。”

    于广循声望见是琴娘在叫他,便走到门前:“琴娘姑娘,呼唤我有何吩咐?”

    琴娘犹豫一下:“奴家想烦劳二公子,给于大人捎去一封信“这,”于广也不免沉吟,“父亲统率全军保卫京城,月余不得还家,想必是战事紧张,若无大事,何必传书。”

    琴娘想想也是:“如此说,奴家唐突了。”

    于广说过之后又觉不妥:“姑娘,你的信既已写好,我便为你送达父亲处也无妨。如其不然,还不知多久他才能回家看看。”

    琴娘还是想要于谦看到她的诗:“如此,有劳二公子了。”她把封好的信函递过去。

    于广为使琴娘放心:“我这就去德胜门父亲军前。”

    望着于广渐行渐远直至不见的背影,琴娘心中分外不安起来。在这强敌压境的紧要关头,自己向于谦倾诉衷情是否合适?会不会影响于大人的军务。琴娘已经有些后悔了。

    德胜门的城楼高大而又挺拔,每个垛口都有一尊粗口径的铁炮。灰瓶、滚木、磘石在城头堆满,守城的兵士严阵以待。兵部侍郎吴宁用手往下一指:“二公子你看,那不就是于大人。”

    于广这才认出那顶盔贯甲在马上的大将,竟然是自己的父亲。实在是难以想象,本是文官的父亲,如今竟披挂起来上阵了。但父亲手中并无长兵器,腰间只有一柄宝剑。这要是敌人冲过来,他可如何迎敌呀?

    于广为父亲担忧:“吴大人,我父亲他,可是个文官哪。”

    “不妨事,他的身旁有大将石亨保护,想来无有危险。”吴宁叹息着,“而今大厦将倾,唯有于大人这独木可支。虽说是文官,他也只能上阵了。”

    城下的战场上,也先迟迟没有发动进攻。石亨心中无底:“于大人,双方不能就这样耗着,若不然我军发起攻击。”

    “不,要等敌军先动。”于谦自有他的主张,“你不是说过,敌人粮草有限急于求战,我军偏偏不动,倒要看看瓦剌如何冲锋。”

    石亨不无担优地说:“末将看,也先怕是有阴谋。”

    于谦心中有数:“他无非是分兵偷袭或是声东击西,本官早有布防,何惧他玩什么鬼花样。”

    对面瓦刺的阵地上,伯颜帖木儿已是手痒难耐:“兄长,就这么干揪着啊。你不是盼明军出战吗?而今于谦亲自出城了,你为何反倒犹豫不决了?让小弟带兵冲他一下。”

    也先奸诈地一笑:“贤弟,仗有你打的,而且还是硬仗,不过不是攻打于谦,而是要你进攻西直门。”

    “这却为何?”

    “这叫声东击西。”也先解释,“为兄这里是佯攻,而你那里是主攻。西直门我军已攻打一次未能攻下,明军以为我军不会再次攻打该门。而我军探马得到情报,守门大将刘聚业已带走一半人马,我断定是出城抄我军的后路。彼处只有副将孙镗统率剩下的一半人马防守,因而西直门是明军的软肋。从西直门打进北京,就是我军的最佳选择。”

    “兄长真天才也。”伯颜帖木儿连声称赞,“但不知给我多少人马?”

    “为兄给你两万精骑,你一定要拿下西直门,立下这盖世奇功。”也先鼓励胞弟,“我这里向明军发动猛攻,使于谦误以为这里是主攻方向,待我这里激战正酣时,你就全力突然攻取西直门。”

    “兄长放心,小弟定当一鼓作气拿下西直门。”伯颜帖木儿带领两万骑兵,悄悄向西直门运动。

    也先最小的弟弟孛罗不满了:“大哥,你也太偏心了,把功劳都给二哥了,他吃肉,我连汤都喝不着。”

    “小弟莫急。”也先安抚道,“从土木堡交战看,明军基本是不堪一击,这吃肉的好事有你的。为兄给你一万马军,命你立即向对面的于谦发起进攻。那于谦本是文职,你一个冲锋上去,他立刻就得垮掉。说不定你就可以顺势攻入德胜门,那时谁先进入北京,还是个未知数,也许这头功就是你的。”

    “小弟遵令!”孛罗认为生擒于谦攻进北京是易如反掌,因为他在土木堡也与明军交过手,这打胜仗实在是太容易了。

    也先将手猛地一挥:“出击!”

    瓦剌骑兵如离弦之箭,风驰电掣向前。真不愧为训练有素的队伍,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全不顾忌对方拦截和阻击。可是,明军阵形保持着原样,没人行动迎敌,也无任何动作,甚至连箭都没有放出。孛罗更加大胆了,他认为明军就是胆小怯战。当他的马军冲进两侧是民居的街道时,于谦命令点响号炮,突然间,民房内火枪齐发,枪声大作,瓦剌军人马目标大,顿时纷纷中弹倒下。而与此同时,他们离明军已很近,明军阵中乱箭齐发,冲在前面的瓦剌兵也都纷纷落马。受到这样三面围攻,部下一时间大多死伤,孛罗有些蒙了。他竭力想控制住局面,在马上髙喊:“不要乱,立即撤军!”

    民居中埋伏的是明军最为精锐的神机营,这是于谦的神来之笔,在昨夜他就命令一式火枪的两千名神机营兵将,携带干粮和饮水,进入被遗弃的民居里埋伏。单等号炮一响,立时从民居中火枪齐发毙敌。于谦还特别嘱咐神机营统领,安排两名神枪手,专打敌人的统兵大将。孛罗这一喊,立时暴露了身份,两个神枪手同时开火,孛罗连中两枪,在马上晃了晃身子,扑通栽下马去。本已重伤的他,哪里还能站起,战场上乱马杂沓,转瞬间即被踏为肉酱。可叹这个孛罗,头功没有抢到,反倒最先丢了性命。

    于谦见敌人大部死伤,巳毫无抵抗之力,将手中令旗一举,一千名早已待命的精骑,像狂风闪电一样冲出本队,追逐着瓦剌的残兵,肆意大杀大砍。但见瓦剌兵马接二连三倒下,残余的瓦剌军,眼见得剩不下几十骑。孛罗这一万人马,基本上已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西直门的战斗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孛罗这里一进攻,伯颜帖木儿就驱动两万军马扑向西直门。孙镗也是两万人马在城下列阵,双方战有半个时辰,孙镗渐次不支。因为大将刘聚已将两万人马带走,剩下这两万虽说兵力与瓦剌相当,但战斗力显然远远不及瓦剌。明军已损折几千人,孙镗实在顶不住敌人的攻势了,便退回城下向城头高喊:“程大人,快快开门,放我们进城把守城门的兵部给事中程信,他也看见了孙镗真的不是瓦剌矣的对手,但他万万不敢开门:“孙将军,于大人已有严令,只能出战,不得开门进城。连于大人自己都在城外,你也只能死战了。”

    “程大人,瓦刺兵锋甚锐,我军确实难以抵挡,你若不开城门,难道就眼睁睁看着弟兄们死于阵前?。”

    “孙将军,我若有违军令开城便是死罪,而你也难逃军法,”程信激道,“反正也是死,何不死在战场上,也落得个烈士的英名,家人也能受到抚恤。回头去,跟瓦剌拼了吧。”

    孙镗一见进城无望,也只有拼命一条路了。他对部下的将士说道:“弟兄们,进城还落一个退缩逃跑的罪名,反正也是死,我们和瓦剌拼了,不信他们就是四只手四条腿。杀呀!”

    明军见主将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也都发疯般拼杀向前。人要是不要命了,便爆发出无穷的战斗力,方才还是被瓦剌兵打得无招架之力的明军,而今战斗力大增,数量不占优势的明军,反倒与瓦剌军战成了平手。一时间,双方的激战,呈现出胶着状态。

    也先在大本营的帅帐中,获悉弟弟孛罗战死,一万人马全军覆没,他足足发呆了半晌。喜宁见状,上前献策:“太师,对面的德胜门,是由于谦亲自防守,自然是兵强马壮实力超常。如今伯颜王爷那里已要得手,明军巳是顾此失彼,此刻我方如将全部兵力投入,何愁不能全胜。”

    “你的意思是同于谦在德胜门决战?”

    “太师,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我们不打德胜门,而改攻安定门。那里守备是薄弱环节,必然一鼓可下。”

    也先被提醒:“对,是兵力投放的时候了,打安定门等于是突然袭击,叫于谦不及增援。”

    “太师,这大营还要留下一干人马虚张声势,使于谦以为太师还在,方能保证攻打安定门成功。”喜宁献计。

    “真有你的,看起来我这饭你还没有白吃。”也先决定,“留下赛利王带一干人马防守大营,本太师亲领二万人马偷袭安定门。”

    安定门的守将是陶谨,他得到军报瓦剌军正在猛攻西直门,就对手下的副将石彪说:“石将军,西直门危在旦夕,刘将军前来我处增援,我们不能眼看着西直门危急而不管。你带五千人马,火速前往救援,兜屁股狠狠敲他一下子,让伯颜前后受敌。”“末将遵令。”石彪是石亨之子,骁勇善战,是个有仗打比吃肉还香的人,而今让他出战,立时精神倍增。

    刘聚急忙阻止:“陶将军且慢。”

    “为何?”

    “于大人料到也先会选择安定门为突破点,故而派我带兵来援。其意是加强这里的防卫力量,如果你让石将军带兵反援西直门,这里岂不又陷空虚,一旦有失,于大人的计划岂不落空?”

    “战局瞬息万变,我们不能眼看着西直门危急而不救援。安定门不是尚未有敌人出现吗?一旦瓦剌兵至,于大人也会增兵。”陶谨挥手,“石将军,速去救援。如西直门危机解除,不必急于返回,且带兵在敌后游弋,倘敌人对我处进攻,你就率兵在其后予以痛击。”

    “如此甚好。”刘聚表示赞同。

    也先的大营许久没有动静,营门紧闭一将不出。于谦不免犯嘀咕:“石将军,也先有鬼。”

    石亨也有同感:“于大人,敌人的大本营如此宁静实属反常,莫不是也先去别处偷袭。”

    “不好。”于谦猛然想到,“西直门的刘聚被我派往安定门增援,而且带走半数兵力,那里便是薄弱环节。如果也先把彼处作为主攻之地,则西直门危矣。”

    “大人所虑有理,”石亨完全同意于谦的分析,“说不定此时西直门正在激战,那孙镗怎是也先的对手。”

    “石将军,你带一万人马,立刻前往西直门增援。”于谦做了个手势,“从瓦剌背后包抄过去,前后夹击,也先定然溃不成军石亨有些为难:“大人,此举从战术上讲无可非议,只是,末将一走,你这里就空虚了。而大人又不会马战,万一敌人攻上来,大人便有性命之忧,末将又如何向万岁交代。”

    “石将军,夺取战争的胜利为当务之急,本官个人生死事小。再说,瓦剌谅他也奈何不得我。”于谦淡然一笑,“我的身边还有副将多人,他们也都不是吃素的,你且放宽心。”

    “那,于大人可要多多保重。”石亨又叮嘱副将们几句,才率领人马离开。

    西直门前的战斗异常惨烈,双方的死伤都已数以千计,孙镗与伯颜帖木儿俱已负伤多处,二人犹在苦战不休。石亨的人马先于石彪到达瓦剌军的背后,这支生力军一到立刻投入了战斗,从背后向瓦剌军发起强大的攻势。瓦刺与明军原本战个平手,哪里料到后翼受到排山倒海般的猛攻,顿时乱了阵脚。孙镗所部明军知道有援军到达,更加奋勇争先,前后夹击,伯颜帖木儿再也支撑不住,虚晃一刀拍马便走。主将一动,全线崩溃,大约有五千多骑随着奔逃,得以留下活命。

    也先大军秘密运动到安定门前,却见明军早已是严阵以待。刘聚和陶谨二将麾下有三万兵马,数量上就比也先占有优势。也先料到占不到便宜,但已到近前也不能不战而退,他将弯刀一指,两万骑兵猛冲过去。明军大炮火枪齐发,箭矢如雨,瓦剌人骑纷纷栽倒,但训练有素的瓦剌军仍在冲锋不止,而且是越来越接近明军营地。陶谨和刘聚见状,二人提刀举枪领队出战,同瓦剌军对阵交手厮杀起来。也先果然勇不可当,一柄巨斧敌住陶谨、刘聚二将,依然还有余力。瓦剌兵同样个个能战,明军在对阵中明显不占上风。渐渐,瓦剌军士气更髙,明军的死伤要多于瓦剌,战场的形势显然巳对明军不利。

    危急时刻,石亨、石彪父子合兵一处,从也先背后发起了猛攻。这前后合击,立时打乱了瓦剌军的阵脚,也先深知大局不妙,不敢恋战,他为了保存实力,迅即撤出了战场。

    于谦一直密切注视着战场的变化,也先败逃,他毫不迟疑地指挥手下的一万人马,向也先的大本营发起进攻。赛利王哪里还敢迎战,将英宗裹挟着向也先靠拢。至此,瓦剌军只有大约三万人马,对北京的进攻巳是彻底失败。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获得了胜利,他将部队集结起来,召集所有总兵以上将领参加会议,决定明日与也先再进行决战,以期全部歼灭瓦剌的军事力量。可是,次日一早,瓦剌军的营地已是人去寨空,也先识趣地连夜逃走了。他不愿把本钱全都输在这里,如果这三万兵马他也没有了,那么可汗脱脱不花就可能免除他的太师职务,进而还可能要了他的命。

    于谦望着瓦剌撤走后的空营地,不无遗憾地说:“也先还算明白,且让他多活一时。”

    “大人,土木堡之败,完全是狗太监王振瞎指挥而致。我大明军队是有战斗力的。稍事休整,大人若信得着,末将愿领十万人马北征,定要瓦剌军覆没,生擒也先,献俘京都。”石亨道。

    “如何及何时北征,且待禀过万岁再作定夺。”于谦不无忧虑,“仗是打胜了,可太上皇还是被瓦剌带走了,我无颜面对太后啊。”

    “大人,太后的心情可以理解,太上皇毕竟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是战场也不是我们说了算,就因为有太上皇,我们的进攻才放不开手脚,太后她应该体谅我们的难处。”

    “太上皇未能救回,本官确有责任。即便我是太后,也要责怪。”于谦已经深为自责。

    石亨劝道:“大人,末将想万岁他不会对您指责,说不定还会嘉许,您大可不必挂怀。”

    “石将军,你这是什么话。”于谦脸上怒容顿生,“照你所说,难道万岁就不想太上皇还京了。”

    “其实,万岁的心思尽人皆知卜这还不是明摆着的。”石亨还是为于谦着想,“权力还是在万岁手中,只要万岁不怪,太后即便有气,又能将您如何?”

    “石大人,太上皇在胡营也算受尽了苦处,我们作为臣子不能救他回京,理应感到耻辱。抛开太后与万岁的态度,作为与瓦刺对阵的主将,我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谦用近于教训的口吻,“石将军,下一步,我们要思考如何迎回太上皇。”

    石亨不敢再多说了:“是,是,大人教训得是,末将一定配合大人早日迎太上皇回朝。”

    太监曹吉祥匆匆走来,见了于谦,施礼打个招呼:“于大人,大败瓦剌,取得大胜,举国欢庆,可喜可贺!”

    “曹公公过奖。”于谦问,“可是万岁召下官前去,询问战况?”

    曹吉祥尴尬地一笑:“于大人,万岁没有召见您的旨意。”

    “那好,且待明日早朝,本官再向万岁禀报。”他转身走开。石亨也随之走开,曹吉祥叫道:“石将军留步。”

    石亨有些奇怪地问:“叫我?”

    “万岁有旨,宣你立刻进宫见驾。”

    石亨感到费解:“曹公公,于大人是兵部尚书,是这次战役的总指挥,万岁为何不召于大人,反倒召末将进宫?”

    “我又不是万岁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曹吉祥献媚地奉承一句,“万岁单独召见,说明万岁对你的重视,快走吧。”石亨心怀忐忑地跟随曹太监进宫去了。

    于广等了这许久才有机会到父亲近旁说话:“父亲大人,一战而定乾坤,为大明解难,为黎民造福,孩儿非常高兴。”

    “打了胜仗,未必就是好事,”于谦想得更深一层,“万岁满意,太后也许就不满意。”

    “管他那些呢,胜仗总比败仗强。”于广试探着说,“父亲月余未进家门,如今打了胜仗,总该回家看看了。”

    “是该喘口气了。”于谦表示同意,“广儿,为父随你回家。”于谦打了大胜仗,全家人都欢天喜地迎出来。琴娘在于冕的身后,有些不敢上前。她觉得自己对于谦表白了爱意,总是有些尴尬。她哪里知道,于广根本还没来得及把那封诗函交到于谦的手上呢。

    人们都退去了,于谦自己坐在书房里,他在整理自己的思绪,下一步该如何对瓦剌作战,方能将太上皇平安接回。还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于广又轻手轻脚走进房来。

    于谦问道:“广儿,还有事?”

    “父亲,孩儿这有琴娘给您的一封信。”于广取出递过去,“请您过目。”

    于谦疑虑地接过:“她有话为何不当面说,还要写信?”

    “大概是有不便之处。”于广也不明了琴娘所写内容,但他猜到可能是与情爱有关。

    于谦取出内函,看罢诗文,眉头不免皱起,之后倒背双手在房中往来踱步,不住地沉吟。

    于广问:“父亲,琴娘她是何意?”

    “你自己看。”于谦把信放在桌上。

    于广看后立时明白了:“父亲,儿看琴娘姑娘是一片真心,母亲巳去世多年,您身边需要有人照顾,望您不要负却琴娘的一片痴情。”

    “你好糊涂!”于谦自有他的见解,“为父偌大年纪,完全是琴娘的父辈,她好比一朵鲜花刚刚开放,我又怎能误人家女儿的青春“父亲,您还身强力壮,不能就这样独身终老。有个头疼脑热的,别人照顾毕竟不方便,还是身边有个女人为宜。”

    “广儿,为父与你母亲情深意笃,你母亲过世之时,为父就曾发誓,终生不再迎娶,此志至死不变。”

    “这,父亲,恐怕您要毁了琴娘的青春。”于广提醒,“您总得回答她,给个明确的答复啊。”

    于谦想了想:“既然她是以诗明志,那为父我也以诗作答,愿她好自为之吧。”言毕,备好文房四宝,提笔写下一首诗:

    亡妻仙去情犹伤,国运多艰时断肠。

    拼将佘生报社稷,且留清名酬琴娘。

    写毕,他交予于广:“广儿,既然你巳传书递柬,为父这回信就还要烦你交予琴娘。”

    于广拿起时,顺便看看内容,明白这是婉转地拒绝琴娘的美意。他想,父亲的做法还是高明的,这样可以避免直来直去的媪尬,琴娘也好接受一些。

    于广进入琴娘的闺房,将父亲的诗信放在桌上:“琴娘,你的信我不辱使命送到了,父亲也给你回信了,我的使命完成了。”说罢,他抽身退出。~于广一走,琴娘急切地抓起诗柬,认真看过,便痴呆呆发怔,许久许久,她一'动不动。

    御书房是景泰帝平时处理政务之地,这里继承了太祖时的规制,再加上酷爱图书的成祖永乐帝的添建,堪称书的海洋。举凡各种线装绣图版本,海内仅有的孤本,甚至上古的竹简书,丝帛书,全都是应有尽有。曹吉祥带着石亨走进时,景泰帝正在看《资治通鉴》。

    曹吉祥上前回禀:“万岁爷,石亨将军奉旨来到。”

    景泰帝反下书本:“好,你下去吧。”

    曹吉祥步出宫门,反身回来在宫门一侧偷听。

    石亨近前些跪倒:“末将石亨叩见万岁!”

    “石爱卿,平身回话。”

    石亨起立:“万岁,召微臣前来,有何吩咐?”

    “石将军,德胜门大捷,你功劳不小,朕当有封赏。”

    “全赖万岁洪福,于谦于大人指挥有方,微臣不敢称功。”

    “于谦他还指挥有方?”景泰帝的口气明显不满,“他为何不乘胜连夜追击,致使也先残余逃遁,太上皇又被裹挟北去,朕一定要治他的纵敌之罪!”

    “万岁,这可不怪于大人呀!”石亨代为解释,“其实,我们都已决定,让将士们休息一夜,次日一早便对敌人发起总攻。没想到也先连夜溜逃,这确实是始料不及的。”

    “这就是他指挥失误,我军本当全胜,却还留个尾巴,也就留下了无穷的后患,使朕不能安寝。”

    “万岁,于大人毕竟是打了一个大胜仗,重创了瓦刺军,雪了土木堡之耻,使也先不敢再轻视我大明,”石亨几乎是大声疾呼,“圣上,于大人是建了亘古未有的功勋呀!”

    “看你这样为于谦表功,倒是个有情有义之人。”景泰帝旁敲侧击,“是不是因为于谦救你出来,你才对他报恩呀?”

    “万岁,为臣不敢。一片丹心,实为国家圣上。于谦是难得的忠臣干城,当此多事之秋,国家真得靠他支撑啊。”

    “看你越说越没谱儿了,好了,朕不治他的纵敌之罪便了。”景泰帝掉转了话头,“你说他是忠臣,他对朕能够一心一意吗?”

    “万岁,臣以为于谦对圣上是真心拥戴,绝无二心。”

    “朕权且相信你的话。”景泰帝叹口气,“太上皇未能救下还朝,太后她一定不依不饶,对此朕甚为焦虑。”

    “万岁,于大人也是这样说。”石亨试探景泰帝的底线,“不过万岁放心,于大人表示了,下一步迎太上皇还朝是第一要务。为臣相信,于大人一定有办法完成这一使命。”

    “看看,果不其然就要走这条斜路。”景泰帝连连叹息,“石将军,眼下朝中百官多为太上皇旧臣,朕立足未稳,太上皇还朝,必然引起朝政混乱。所以,从国家安定出发,太上皇还是暂缓回朝为宜。”

    石亨没想到景泰帝如此毫不避讳地对他亮出底牌。面对掌权的皇帝,他自然不敢仗义执言:“万岁说得有理,这也是为国家黎民百姓着想。为臣一定按万岁的部署行事。”

    “朕今日不是为的说你,而是要你向于谦过话。”景泰帝这才道明他的本意,“明日早朝那于谦一定提出迎还太上皇之事,于谦此人又特别执拗。你知会他在太后面前,不要对此事喋喋不休。太上皇早晚会迎回,只是眼下还不是时候,要他明白朕的意思。”

    “微臣一定把话带到。”石亨也感到没有把握,“正如万岁所料,他这人一根筋,能否劝动,尚未可知。”

    “朕宣你单独进宫,就是要你做成此事。”景泰帝又抛出香饵,“此番大败瓦刺,于谦功劳甚大,朕有意封他侯爵,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你可以渗透给他。”

    “微臣明白。”石亨自然是百依百顺。

    “朕今日对你可没当外人,自然也不会亏待你。”景泰帝先给石亨一个甜头,“论功行赏之时,对于你这样的忠臣良将,朕会让你得到意外的惊喜。”

    “臣誓死报效皇恩,肝脑涂地,在所不惜!”石亨表示决心。又是一个天晴气朗的早晨,文武百官准时来到奉先殿,与以往不同的是,众人脸上都笑逐颜开。于谦打了胜仗,瓦刺远遁北方,京城之围已解,百姓又可安居乐业,官员又可歌舞享乐。人们自然都是欢乐异常,彼此愉快地打着招呼。只有孙太后绷着脸,她早早地就坐在了殿上,看样子就是在运气。

    远远地于谦出现了,石亨早已等得焦急,他快步迎上截住:“于大人,请留步,末将有要紧话说。”

    “该上朝了,有话但讲无妨。”于谦由着自己的性子,并不停步,而是只管往前走。

    石亨不得不抛出大个镇唬一下:“于大人,末将要传万岁口谕0”

    “噢,”这下于谦站住了,“当真?”

    “岂敢儿戏。”石亨见文武臣僚不时从身边走过,很多人同于谦打招呼,时间不多,便急忙点明主题,“于大人,万岁要你今日朝会之上,不要提及迎还太上皇一事。”

    “这却为何?”

    “迎还太上皇,万岁自有主张,且待时日。”石亨当然不会将景泰帝之言如实说出,不过他抢着告诉,“万岁还说,他要论功行赏,封你侯爵。”

    “本官不在乎封赏。”于谦又是自顾向前走。

    “于大人,不提迎还太上皇之事,可千万千万。”

    “不消嘱咐,我自有道理。”于谦也不再理睬,快步上了金殿。

    众同僚几乎把于谦围上了,七嘴舌,尽是称赞之词。王直喜气溢于言表:“于大人,立下不世奇功,真乃盖世英雄。”

    徐有贞也面带难为情的神色凑上前来:“于大人,果然是张良在世诸葛重生,大败瓦剌,令人钦佩。”

    对他,于谦不忘回击一句:“徐大人,你那夜观天象看来是有误了。瓦刺也是两条腿的人,不要畏之如虎,此后再也不要提迁都了吧。”

    “那是,那是。”徐有贞满脸难堪,心中不住地咬牙,不信你于谦总是顺风顺水,早晚有背运的时候,那时,我自会让你知道徐某的厉害。

    石彪也挤到前边:“于大人,你虽是文官,但敢于同瓦剌直接对阵,有你这样智勇双全的统帅,我石彪与你打到瓦剌老巢,把也先生擒活捉,使我大明永远根绝北方之患。”

    “哼!”孙太后怒冲冲站起,“于谦,你太得意了是吧!”

    于谦赶紧过去一躬到地:“太后在上,下官不敢忘形,些小胜利不值一提,其实罪过在身,而且罪莫大焉。”

    “你明白有罪就好。”孙太后咄咄逼人的架势,“说,你罪在何处?”

    “太后,臣不该……”

    未及于谦说出下半句,曹吉祥上殿喊道:“万岁驾到!”

    百官都不敢再说话议论,齐刷刷跪倒接驾。

    冰封居庸关奉先殿上的气氛有些怪异,本来应是战后胜利的喜悦笼罩,由于孙太后的发怒,已然令气氛变得不协调。而景泰帝上殿来也沉着脸不高兴,使气氛变得更加压抑。文武百官无不噤若寒蝉,只有于谦依然故我。他走到孙太后面前,很诚恳地作了自我检讨:“太后,下官此战算不上完美,使得也先及三万人马逃遁;更不该的是,太上皇又被劫持而去。下官深感不安。”

    孙太后眼中含泪:“于谦,满朝文武和黎民百姓还有哀家,无不对你抱有莫大期望,可你确实令哀家失望。太上皇巳在北京城下,近在飓尺啊,可你竟又眼睁睁看着他再被瓦剌劫走。作为臣子,你难道不感到羞耻。”

    “这全是微臣指挥不当而致,下官甘愿受罚。”

    “你不是指挥不当,而是根本没把太上皇放在心上!”孙太后这才露出发怒的原因,“在你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太上皇的位置。你命令下属向太上皇开炮,恨不能把他打死!”

    “太后,臣冤枉。”于谦分辩,“当时是敌人巳要攻上城来,为了保住京城,无奈之下臣才下令开炮。而且也巳命令属下,炮火要避开太上皇。因而,太上皇才毫发无损。”

    “于谦,你还在狡辩。”孙太后怒气不息,“难道不是你在宣扬社稷为重君为轻,万民为重君为轻吗?”

    “太后,臣以为此言没有过错。”

    不等于谦往下解释,景泰帝已怒冲冲接话训斥:“好你个于谦,竟然如此大放厥词!试问,如果朕落在瓦剌手中,你也是如此对待吗?!”

    “万岁,臣作为兵部尚书,断不会出现让圣上落入敌手之事。”于谦语锋一转,“如果万岁所说的情况出现,当然也得社稷为重。民为邦国之本,如果没有百姓,焉有国家的存在?故而,万民为重君为轻。”

    “这样的臣子要他何用!”孙太后似乎与景泰帝找到了共同点,“万岁,把他赶回家中种田去吧。”

    “这个……”景泰帝故作沉吟,当然现在他不会这样做,因为朝廷还用得着于谦。不过,他也想让于谦害怕一下,所以故作深沉。

    王直是个忠心正直的大臣,他早就憋不住了:“万岁,太后,你们的话让微臣越听越糊涂,也越伤心。于大人文官出战,夺取了这样大的胜利,一战而定乾坤。本该论功行赏,可却要遭罢官之厄。如果这样赏罚不明,谁还肯为大明朝卖命?如果让于大人解职,臣也请求辞官不做。”

    百官们议论纷纷,虽然不敢髙声,但看得出明显是大为不满,都是为于谦抱不平。

    景泰帝赶紧转换口气:“众卿不要误会,朕怎能糊涂到好坏不分,于谦打了胜仗自然有功,朕也会封赏。于谦,听封。”

    可是于谦不等景泰帝说下去,便抢先打断皇上的话:“万岁,臣未能解救太上皇还朝属实有过,因而不配得到封赏。”

    景泰帝甚为不满,厉声呵斥:“于谦,朕还没有加封,你便抢先拒绝,这显然是对朕的不恭。”

    “万岁,臣不敢藐视圣上。”于谦相当诚恳,“待到微臣将太上皇救回之后,万岁再给予封赏不迟。”

    “于谦,太上皇在瓦刺军中,也许一年半载不得回朝,难道就因为不能封赏你,而让诸多有功将士,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奖励不成?”

    “末将绝无耽误他人之意,如石亨将军等人,此战功劳卓著,理当受到朝廷封赏。”

    “慢着。”孙太后插嘴了,“皇上,适才你曾言道,太上皇也许一年半载不得还朝,此话是何用意?”

    “这个,”景泰帝琢磨合适的词,“也先反复无常,太上皇远在北地,是战还是谈判救回太上皇,如今还难以定夺,太上皇何时能回来,真的很难说。说‘一年半载’,朕不过是估计而已。”“我儿在胡地敌营受尽人间之苦,此番也先战败,说不定就会迁怒于他,没准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一年半载如何得了,要争取尽快救回我儿,哀家是一时一刻也等不得了!”

    于谦安慰道:“太后放心,微臣定当全力以赴,力争让太上皇早日回国。”

    景泰帝明显表示出不悦:“于谦,国家战守大计,须朕决策。朕还没有降旨,你便擅自做主,这眼中还有朕这个皇上吗?”

    “臣不敢擅专,一切听凭万岁旨意。”于谦还是与其他大臣不同,“不过,太上皇久居敌人篱下,无论如何也当早日接回。”孙太后对景泰帝开话了:“万岁爷,你登皇位哀家是全力支持的,位居九五,也不能置太上皇于敌营不顾,于谦要接他还朝有何过错?你竟然对他横加指责。哀家看你是成心不想接太上皇返国。”

    “太后之言差矣。”景泰帝当然不忿,也对于谦格外不满,“如果于谦努力,在城下就把太上皇救回,何至于产生这些争论?这于谦实实有罪。”

    “别说这些了,万岁,还是计议一下如何让太上皇返国吧。”孙太后已是心急如焚。

    “既是于谦主张接回太上皇是当务之急,朕就给他五万精兵,令他克日出征,扫平瓦剌,救回太上皇。”景泰帝心中明白,大兵一去征讨,也先定会恼怒,太上皇便休想回国。而只给他五万人马,于谦说不定就得败北。

    于谦当即回答:“万岁,也先新败,若去征讨,他不与你交战,只是在大漠中周旋,便难以同他决战,那太上皇岂有还国之理?依臣之见,应派使臣前往与其谈判,晓以利害。也先已知太上皇在他手中没有了利用价值,十有八九便能放人。”

    “你们说也先反复无常,几次派大臣出使,都是无功而返,再派使臣,不还是徒劳?”

    “没派使臣,焉知此次不行?”孙太后与景泰帝顶牛儿,“你到底是派不派使者,给个痛快话。”

    “朕从未说过不派使臣。”景泰帝知道拖不过去了,带着情绪唤道,“礼部右侍郎李实。”

    “臣在。”李实出班跪倒。

    “朕着你为赴瓦剌正使,大理寺丞罗绮为副使,明日即行起程,不得有误。”景泰帝始终脸色难看。

    李实有些不明所以,不得不问:“万岁,臣到瓦剌之后,该如何与也先谈判,可以答应什么条件?还有,远道千里迢迢去看望太上皇,该带哪些吃穿用的物品?还请圣上明谕。”

    “朕心中有数,你明日临行时一切自有答案。”景泰帝不愿再多说。

    于谦的性格使然,还是忍不住叮嘱:“李大人,你要明白无误地告知太上皇,万岁大位已定,绝无再更改之理。请太上皇不要心存幻想,回国后在宫院安享荣华顾养天年。”

    李实应答:“于大人所言实为金玉也,这话是该早些挑明,免得万岁与太上皇之间发生误会。臣这差事好办多了。”

    景泰帝也没想到,于谦把他想而没说的话直接给挑明了,内心不觉怀有感激:“于大人不避嫌隙,忠正直言,真良臣也。”

    “不知太后如何看待臣的率直之语?”于谦对孙太后的态度还不放心。

    孙太后叹口气:“我儿年纪轻轻的丢了皇位,皆因他宠信王振所致,也算是咎由自取。只要能平安归来,做他的太上皇,又省心又轻闲,蜻等着享福,这是他后半生的造化。”

    “太后英明,儿臣自会向太上皇尽孝。”景泰帝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感到这个死结已让于谦给解开了。

    散朝之后,于谦猛地想到:也先尚有三万大军,他在撤走北归的路上,势必要途经居庸关。这处险关对北京的安全至关重要,如若被敌人占领,无异于掐住了北京的咽喉,瓦剌随时都可以向北京发起进攻。自己都能想到的,也先自然也能想到!居庸关绝不能丢。他匆匆返回兵部衙门,派人叫来了石亨和石彪父子。

    石亨问:“于大人,这样匆忙呼唤末将,不知又有何驱使?”“有一件紧急差事,要你父子辛苦一遭。”于谦坦诚地说,“派别人本官还真不放心。”

    石彪一向争强好胜:“于大人这是看得起我们爷俩,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您只管吩咐。”

    “石将军,本官担心也先回军途中,会以他的优势兵力攻占居庸关,罗通总兵只有三千人马,着实不是也先的对手。”

    “大人所虑甚是,我父子愿带兵增援。”石亨从内心里钦佩于谦,“敌人在北京没占到丝毫便宜,十有八九会拿居庸关出气。”“本官给你们一万精骑,不带粮草轻装疾进,要马不停蹄,务求尽快赶到。”于谦虑事周密,“如关城巳失,则火速回报,我自当率大军前去会战夺回居庸关。如敌人尚未攻占,而是将城包围,你就带兵在敌后袭扰,使其不能顺利攻城。待我接到军报,也自会派兵助战。”

    “末将记下了。”石亨、石彪同声回答。

    于谦又将一封封好的信递与石亨:“石将军,把它交给居庸关总兵罗通,要他按信行事。”

    石亨收好:“大人放心。”

    于谦又加鼓励:“你父子勇冠三军,本官深信有你们带兵驰援,居庸关定安然无恙。”

    “末将这就辞行了。”石亨倒是积极,“我们还要赶路。”

    “还有一事叮嘱,”于谦表情严肃,“这是个要力争完成的任务。石彪侄儿双锤天下无敌,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如探囊取物一般。本官要他突人瓦剌军中,设法将太上皇夺回,这便是你大功一件,本官定当给你连升三级。”

    石彪抢先答道:“于大人这样看得起我石彪,我一定不负所望,平安地把太上皇救回!”

    “好!”于谦眼睛注视着石亨,“石将军,本官拜托了。”

    “大人放心,我父子敢不从命。”石亨心中在合计:救回太上皇,当今万岁会不会对他父子记恨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