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冲白河的经验

欧阳文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全能官神最新章节!

    第三,以上两项,参与学生除获得劳务收入外,其余收入全部收归“天西师大教育研究会”。

    第四,天西师大教育研究会,每年选择一个贫困山区县进行助学活动,其所助资助对象为“初升高(专)”和“高升大”。意思是,初中毕业考上高中或中专,可家里穷没钱上学,可获得“天西师大教育研究会一笔资助款”,这笔资助款,也不是免费使用,而是此后要还的。大体上是等挣到钱后,分批分期还,且不计利息。

    之所以会选择升学进行资助,因为这时贫困家庭实在太多,普通学生资助不过来,只好选择那些能够考上高一级学校的相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资助。

    这个活动,安岭在校时,就已经搞了三届,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而且“天西师大教育研究会”目前已经成了天西最强大的民间教育机构,其背后支撑是天西师大团委,但机构本身是独立运作的,团委只有指导权与监督权。

    安岭离校时,全体理事会成员通过一项决议,任命“天西师大教育研究会”首任理事会主席安岭为“天西师大教育研究会终身名誉主席”而且名誉主席只此一位。

    其他作出重大贡献的主席、副主席或理事等,在离校后最多可以被当选为“名誉副主席”、“名誉理事”等。

    此时,天西师大举手表决的这些家伙还没明白,他们的举手,创造了天西师大的传奇,也让自己的教育研究会,成就了自己的辉煌。因为这个研究会,可没说只要本科生参加,硕士生、博士生亦多多益善。

    天西师大学弟们的这封信,是他们决定选择西岭县学子作为他们的资助对象,为此来信征求终身名誉主席的意见。

    后世有网络言论,说八十年代读书不要钱,这是以讹传讹的说法。八十年代读书,肯定是要钱的,高中阶段的学费不贵,每学年5元钱左右,加上书本不会超过10元,但却还有住宿费、杂费,毕竟学校往往距家较远,不可能通读。

    问题是,八十年代的农民身上,很少现金,甚至根本就没有现金,让其变出10元现金,少数家庭可能问题不大,但多数家庭都比较难,甚至根本就变不出来的。

    八十年代,考上中师、师范大学等,包括普通大学、中专,都有伙食补助,只不过师范类补助略高一些,补助的时限好像延续得更长一点。

    但这并不等于读大学就不要钱了。众所周知,除了吃饭外,还要穿衣、穿鞋、洗脸刷牙等,与八零后九零后一样,他们也有业余生活,有社交有娱乐,不可能说吃饱了饭就不需要花钱了。

    更重要的是,后世的大学生还可以“打工”挣钱,在八十年代,这个基本上不太可行,除非像安岭这种意识超前能力超强的人。

    安岭想了一下,还是决定回信赞同学弟学妹们的举动,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啊,这个也算是华夏人的一种道德传统,该这个研究会回报自己啦。

    理论上讲,安岭此时应该在冲白河乡设立一个助学什么的资金,冲白河的群众普遍较穷,而且外出务工包括在本地务工,也只能解决部分群众家庭的费用问题。

    总有那么一些群众,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因素,无法从现代工业文明系列里,甚至无法从传统农业里挣到必须的生活成本。

    但这个问题,安岭也只是想想罢了。此类行为,必须建立在发展基础上,政府有闲钱了,才能提上议事日程。

    此时的钱,有如好钢,只有用在刀刃上,才能物有所值。

    ……

    夏收已经过去月余,叙州地区夏收减产之事,最终以免除受灾户上交公粮的政策而结束,至于受灾户此后没有粮食可吃,那就发扬风格,从邻居家先借几斤小麦过着吧。

    而这件事对于叙州地区的干部而言,最多不过报表时有个印象,过了时段之后,谁还记得啊。再说,又不是他们家遭灾。即使,干部家遭了灾,以其工资收入,也可以轻易解决口粮问题,断不至于由此没粮下锅。

    但是,就在6月上旬这一天,也即芒种前后,《华夏日报》突然刊出长篇通讯《包产到户与冲白河乡的“帮扶队”》。

    在作者署名上,除了三个“天西日报记者”外,还有一个“天西日报通讯员”,而天西日报通讯员后面缀了一个名字:李春莲。

    而且《华夏日报》还配了一个评论:《冲白河的经验》。

    这个报道一出,立即在叙州和西岭掀起了热议。

    “毛啊,包产到户后,原来还可以这样干!”这是很多基层干部的共识。事实上,他们看到那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庄稼受损也只能干瞪眼,哪怕他们下田去帮忙收割,也是帮了东家帮不了西家,最终还是有家庭受损。

    但如果由基层政府出面组织干部、劳动力富余人家,却可以有效解决收割中的难处。

    而稍稍高层一点的干部,他们则看得更远,特别研究了《冲白河的经验》那篇评论。因为那篇评论提到了:

    “包产到户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好政策,深得广大农民朋友拥护。现在的农村,农民朋友们方向有了,干劲有了,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也回来了,大家都在忙着做好承包地;

    但是,包产到户在调动每家每户每个农民兄弟姐妹的积极性时,却也对军烈属、五保户、劳动力困难户等有所忽视,这不是政府的故意忽视,而是一项制度的必然;因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让每个人满意,也不可能直接让每个人获益。

    那么,在包产到户政策之下,那些军烈属、五保户、劳动力困难户等是不是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多数家庭收获喜悦而自己只能独自流泪呢?显然,天西省西岭县冲白河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冲白河乡的‘帮扶队’,正是看到了一项好制度的漏洞与不足而给予的弥补,这是创造性地执行中央政策的模范。

    当前,改革开放篷勃兴起,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各类新事物、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像冲白河乡一样,认真研究当地当时最新情况,寻找到利国利民的问题解决之道、事业发展之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