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章 残留孤儿遗狼性,寄人篱下妄求生

霜拾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樱花谍影最新章节!

    “永田一成”总是喜欢一个人在角落里头抽烟。

    在他看来,在角落里头,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在云里雾里的时候,才是真真确确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自小就失去父母,在孤儿院里成长,后来又被人领走收养!

    幼年时候的他,像一个奴隶一样长大。

    没有快乐,没有人听他讲话,没有自己人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一群小孩子中,他就是那个被调戏的跳梁小丑,他也习惯了这一切。

    自从,到了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了一个叫做“黑子”的人领他走了一条新路。

    出钱让他深造,让他进行项目研究,并出国考察!

    “永田一成”自小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是“黑子”让他扬眉吐气。这一切,让“永田一成”感激涕零,他对自己发誓,要以死报答“黑子”!

    然而,这几年“黑子”像消失了一样,每次和他联系的人都是很隐蔽的,他只知道,他或者她是“黑子”的人。

    “永田一成”坚信他一直是按照“黑子”的要求去做事的。

    “永田一成”很明白,什么叫能屈能伸,寄人篱下。

    他始终认为:上帝关了一扇门,却留了一扇窗给他。

    他自己也知道有不好的一面,外表看似阳光,其实大多数都是内向的,内心的孤单是什么都无法抚平的。

    害怕失去,害怕孤单,有些时候底气不足,有些自卑,受到打击要过好久才能恢复。

    自己像头狼,有狼性,因为他饿过,也知道饿的滋味。

    什么滋味都尝过,阅尽人生百味。

    他晚上睡觉老是胡思乱想,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地球上为什么有我。他不该来到这个世界。

    他和其他一些孤儿一样的。可能他们这类人心里真的跟普通人是不一样的,经历了太多太多了。

    总是表现很坚强、很乐观,虽然有的时候是装出来的,但是他总是告诉自己以后会好起来的。

    他的父母亲是“残留孤儿”。

    说起日本遗孤,必须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到100多年前。日本从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之后,侵略扩张的本性开始急剧膨胀。通过甲午战争,日本将侵略的触角伸进中国东北。日本进入中国东北引起俄国、法国和德国的不满,迫使日本将已经到手的利益又让了出去。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弹丸之国日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于是,日本开始策划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企图以此来壮大日本在华势力,防御俄国的进攻。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推动下,1932年9月,日本第一次武装移民正式开始募集。从1932年到1936年,日本先后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过五次、近万户武装移民。1936年8月广田弘毅内阁正式通过《二十年百万户送出计划》,把移民侵略当成是日本政府的七大基本国策之一。1937年5月,日本拓务省制定了《满洲移民第一期实施计划要领》,计划从1937年到1941年送出10万户移民。到1945年战败投降之前,日本政府利用移民侵略的手段,疯狂掠夺中国东北的土地,企图把中国东北变为“第二故乡”,实现“日本国土延长”,以达到永久霸**国东北的目的。

    从1938年开始,日本分批分期向中国派遣青少年移民,建立所谓满蒙开拓团青少年义勇军,其目的是使青少年“磨练出贯通日满宏大皇国精神”。为了配合青少年移民的招募,日本各大媒体进行疯狂的宣传,劝诱只有参加“青少年义勇军”,才是“人类最崇高光荣之路”。为了稳定青少年移民,使之永远扎根于中国东北,日本有关当局采取所谓的“寮母”制度,将20岁至50岁的独身女性安插到各训练所,负责照顾青少年训练生的生活。除了“寮母”制度以外,还实行“大陆新娘”制度,在日本内地募集独身女青年,经过女子拓务训练所训练后,集体送往中国东北,嫁给“义勇队开拓团”团员,组成家庭,定居中国东北。

    战争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但受害者的苦难命运却延续几代人,成为历史的记忆。

    在无数受害者当中,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置身于中国与日本之间而屡屡显得孤立无援,这就是日本“残留孤儿”。残孤的躯体里流淌着大和民族的热血,这已成为不可抹灭的种族胎记;但残孤的灵魂却长期浸润在中华民族的氛围中,历经半个世纪而难以摆脱。即使从1981年算起,中国残留孤儿大规模访日归国已经20多年了。

    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大批已经回归日本的残孤还是仍然遗留在中国各地扎根落户的残孤,在本质上都是历史孽债的承担者、偿还者。他们在祖国日本和故乡中国之间经历的苦难命运、承受的文化冲突,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侵略者撤退和遣返期间,因与家人走散或家人死亡等原因而被遗弃在中国,后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13岁以下日本孤儿,涉及数千人。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空前的。这些被中国人"怀着博大的胸怀"抚养的遗孤,仅被日方认定的就在2800人左右,其中90%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他们大多来自日本向中国侵略性移民的"开拓团"家庭。

    1981年日本政府决定寻找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时,厚生省的文件中,首次正式把这些在日本移民侵华和战争失败后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称为“在中国的残留日本人孤儿”。厚生省的文件指出:“在战败非正常状态下,留在中国的当时年龄在13岁以下的人称为残留孤儿”。

    从其称谓来看,“残留孤儿”确实是一个很难说严谨的称谓。与其说是“残留”,不如说是“遗弃”更为恰当。因为“残留”缺乏主体性,这里有战争失败后非常态状况下的迫不得已的考虑,但用“残留”而不用“遗弃”,这一微妙的差别本身就表明了日本文化中集体承担责任和集体无意识的暧昧特征。自然,也有日本政府对中日战争的认识问题。

    孤儿的本意是父母双亡的孩子。而这些“残留孤儿”被遗弃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孤儿”是有母亲的,父亲大多从军而生死不明。就算是父母双亡,他们也是在将其视如己出的中国养父母养育下长大成人的。而寻亲的时候,孤儿们已经是儿女成群的中年人,甚至有的孤儿都做了祖父母。“残留孤儿”是日本政府的规范称呼,尽管称呼中值得质疑的地方不少,但这个称呼已经被广泛使用而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残留孤儿”群体的冠名问题之争体现了该群体所属关系的复杂性。

    日本移民在中国东北不仅参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同时也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民族压迫和剥削,使中国人民备受凌辱,所以是必须重点打击的对象。当第二次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根据《雅尔塔协议》对日宣战。而此时的开拓团却已经成为日本天皇的弃民。早在1942年,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战线的拉长,开拓团15岁以上的男子陆续被征入军队。开拓团里实际上只剩下老弱的男子和妇女儿童。由于他们多居住在偏远的中国东北,消息闭塞,加之日本政府的虚妄宣传,开拓团的团民对日本战败的结局毫无所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面对苏联红军的大举进攻,开拓团团民只有仓皇逃窜。一些开拓团得到关东军要求他们集体自杀的命令,但除个别的开拓团成员执行命令外,绝大多数开拓团成员开始向城市逃窜。天气越来越冷,没有食物,没有药品,四面楚歌。被遗弃的妇女和儿童,几乎没有在中国长期生活下去的可能。一些妇女把年幼的、生病的孩子送给了普通的中国人,自己带着稍大的孩子返回了日本。还有的妇女带着孩子嫁给了当地的中国人。这就是今天日本社会所说的“残留孤儿”和“残留妇女”。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遗留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尘封往事也开始浮出水面。曾经在中国东北进行过14年殖民统治的日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战败后残忍地抛弃了它的国民,致使20多年后,在中国东北地区仍然存在着万余人的“残留妇女”和“残留孤儿”。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朝日新闻》首先注意到了这一特殊群体,并陆续将采访到的一鳞片爪登载到报纸上。经过战后经济腾飞富裕起来的日本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知道了在战败后他们的同胞竟然被“残留”在了遥远的异国他乡。日本民间团体不断向政府请愿,《朝日新闻》等日本主要媒体也在呼吁政府寻找并安置这些被弃同胞。日本政府不能等闲视之,于1981年宣布政府将有组织地寻找“残留孤儿”。由此,日本政府长达20年的寻亲调查活动拉开帷幕。据日本厚生省统计,截至1999年底,2285名“残留孤儿”及其家人约一万多人回到日本定居。

    中日恢复正常关系后,绝大多数人选择回国。此时的他们,年近不惑、不会日语,只能生活在日本政府安排的公租房、领取3万日元左右的生活补贴,过着极其贫苦和缺乏尊严的日子。在身份认同、社会保障等方面遭遇重重困难。

    “永田一成”5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奇失踪,绝大部分人都猜测是自杀了!

    但是,一直都没发现其父母尸骨!

    这是“永田一成”割舍不掉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