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胜利以后

蒋立周1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朱门最新章节!

    四卷

    第五十六章胜利之后

    欢庆抗战胜利之鞭炮声未息,重庆传来喜讯:国共党首已聚重庆,谈判成立**联合政府,结束**统治,共同治理中华。涪州人喜悦中等待,翘首天上掉下“馅饼”。

    然而,如今时局却是,政府准备迁都,军队忙于接收,战时企业关门,下江人财撤走,美货到处甩卖,失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近几月来,南门车站便有一群群复员军人走下汽车,南腔北调,提袋背包。或老兵或伤残,胡子长发,缺臂少腿,袄破衣脏,面目忧愁,比叫化子强不了多少,难见胜利后之欣欣向荣。

    朱门情况更难,军需合同停止,棉纱不供,军布不收,自产自销,自找饭吃。那位汪老板正想回上海,重振祖业,请朱老板退还股本。更有,立本已读复旦,同供两位学生。年冬时节,立琴出嫁,男方殷实人家,可是,莫以为养女十九年,居功自傲,不出陪奁。

    朱门不敢怠慢,赶快把布匹菜油变成“金元券”。幸好,经多次催款,军需处所欠五十万法币,分次还清。虽然法币贬值,解了燃眉之急。

    其实,最着急还是李会长,大华布厂之股份乃他养老钱,并非不冒泡之水殍。只是,也许碍于情面,也许大发慈悲,他没再喊退股,自然常来朱门,牢骚怨气之余,小酒一杯,以解忧愁。这日,乘着酒兴,半玩笑半认真念道:“连长连长,半个皇上,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日本投降,肚皮饿得咕咕响。”

    “你不是还在喝酒吗?”罗玉兰忍住笑,问,“照你说,不该打败日本?”

    会长笑笑,放下酒杯,答非所问:“布匹卖不脱嘛。”

    罗玉兰眉一皱:“亲家,你这个人有点怪,当初日本人打我们,你拥护抗战,日本人炸四川,你怕,想投降,现今日本败了,你舍不得日本了,你到底做啥子?”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会长依然笑笑,“我谈生意,不谈打仗。”

    罗玉兰吹口烟灰,站起来:“依我说,要说生意,现今最有时机,不打仗了,一心生产,百姓安居乐业,农人该吃饱穿暖了,卖布不是时机?”

    “重庆到涪州一线好多布厂,光是我们涪州,不说家织土布,大小工厂就有四十来家,穿得完呀?”

    “你没看见乡头农人穿的啥子?刮风落雪,打光脚板穿刷把裤子,下半截脚杆遮不住的人,多得很。当兵的不穿,百姓还要穿嘛。”

    “说得轻巧,吃根灯草。现今为何没人买布?”会长反驳。

    “你不减价嘛。”其实,她也说给仲信听。

    “亏本了呀,亲家。”会长一直反对减价销售。

    “总比囤起来霉烂了好。”

    “要说算盘么,各有各的打法。“会长隐隐一笑,端起酒杯,轻抿一口,“美国人为何宁可把牛奶倒进海里,也不给穷人喝?”

    “除非癫子!”罗玉兰根本不信。

    会长得意地笑笑:“亲家,嘿嘿!你少见多怪了。问问仲信,是不是?”

    罗玉兰依然不信,她看着儿子,等他回答。仲信认认真真点了个头。

    罗玉兰怪笑一声:“嘿,美国人怪名堂硬是多。”

    “简单得很,物少就贵,物多就贱。所以,抗战胜利前,我就喊赶快减产,你不减嘛。”

    仲信辩解:“工人要吃饭,忍不下心啊。”

    会长振振有词:“重庆裁了那么多人,哪个可怜了?”

    仲信请来汪老板、泰山和许哥四位股东商量后,再电话征求了重庆二伯意见,最后决定:首先减少生产,裁减工人,关闭一半布机,低价售出一批成品布匹,先解汪老板退股八成之急,再给裁减工人发双薪,而他,依然是彻头彻尾之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经理。

    会长建议再卖一批布机。仲信稍作打探,原来涪州最大的军布公司老板,也在卖设备卷被盖,急着回苏州老家,谁买你的?罢罢罢!生是涪州人,死为涪州鬼,咬紧牙巴,等下江人走完,对手少了,再作计议。仲信没有采纳泰山高招,反而勒紧钱包买进两台贱价纺纱机,从棉花到纺纱到织布,一应俱备,不仅降低成本,还收回几个裁减工人。

    而今,朱门唯有节省开支。“粒米成箩,滴水成河”“一人省一口,一年省十斗”。于是乎,朱家饭桌没了鸡少了肉,红苕稀饭开始挂帅,牛皮菜羞答答露脸。会长难登朱门了。

    酸咸菜配红苕稀饭,朱门早年司空见惯。比之乡下青黄不接,算是上等饭菜了。即便而今,涪州相当普遍。农人说,泡咸菜下红苕稀饭,有味又开胃,出汗又祛寒,安逸得很,嘴巴一张,眼睛一眨,就是两三碗。一年四季如此,离小康不远啦。

    时值二月。一日中午,黑漆返光的饭桌上,久违的家常饭菜露面。桌中央,一盘浇上辣油的泡萝卜片和一盘泡海椒。桌四周,罗玉兰和儿子媳妇及双胞胎孙子的饭碗里,红苕煮得稀烂,不干,不稀,夹不起,喝不动,只能刨进嘴里,一股新鲜苕香扑鼻,引人垂涎。

    此刻,双胞胎哥哥立治则不然,愁眉苦脸。细瓷碗里,他把煮烂的红苕刨在碗边,只吃剩下的白米饭,结果,米饭一滴不剩,一堆红苕堆在碗边。可他又懒得到锅里添饭,故意往嘴空刨一阵,刨得瓷碗“汤汤”作响,实际等人添饭。修英发现,拿过立治饭碗,就去灶房。

    仲信一声厉喝:“站住!吃完红苕再添!”满屋镇住,没有一丝声音。

    立治不动,也不说话。修英不敢动步。“大双”立治已经十六岁,应该自己添饭,可是,由于修英长期溺爱,养成少爷习惯,几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罗玉兰和仲信看不惯,稍加严管,不准吴妈代劳,可他变化不大。倒是“小双”立惠妹妹很听话,有啥吃啥,手勤嘴甜,还帮吴妈做事。罗玉兰说:“立治啊,你十六岁了,该懂事了,不吃红苕不说,连饭都要别个添,像个男子汉吗?你爸爸十四岁当家了,管全家进项开销。男儿长大,成家立业,顶梁之柱啊。你和妹妹一样大,她好懂事,不择嘴,不挑食,还做家务。你呢?”

    “不像个哥哥!”立惠不满地瞥哥哥一眼。

    “吴妈,吴妈,”修英突然扭头,朝隔壁灶屋喊,“你出来!”

    吴妈应声而出,笑嘻嘻走到跟前。修英只好拿吴妈出气,问:“没米了吗?”

    “有哇。”

    “有米,哪么煮红苕?”

    “喊我煮红苕稀饭嘛。”

    “我喊了吗?”修英逼问。

    罗玉兰和儿子对视一眼。仲信厉声回答:“是我喊的。该不该?告诉你们,现今乡下青黄不接,有红苕稀饭吃,算好的了。”修英不信,可又不好发作,只得偃旗息鼓。

    罗玉兰松口气。其实,是她喊吴妈煮的,若她如实回答,修英绝不罢休。即便她一忍再忍,装做没听见,修英也要发一通。只有仲信一吼,修英便不再说。如今,修英是老虎,丈夫是武松,不是怕武松那根哨棒,怕请她回娘家,床位让人顶了。罗玉兰是既怕儿媳耍横又怕儿媳教坏孙子,朱家最小心者。

    为缓解气氛,罗玉兰对立治说:“立治,你爸爸十二三岁,也不吃红苕,见了红苕嘟嘴巴,就这样子。”说着,她把嘴巴嘟得很长,非常难看。立惠被逗乐,问:“爸爸,是不是?”

    “就是。老子不像你哥,光吃白米饭,红苕刨到碗边。老子不吃,碗都不端,光饿!”

    罗玉兰说:“那个时候,你爸爸不端碗,我们根本不管,不吃算了,看他能饿几天?”

    修英提高声音:“心狠!”

    “要不是妈狠心,现今我还不吃红苕,这个家我也当不好。”仲信道。

    修英不说话了。罗玉兰说:“其实,那时看见你遭饿,我也心痛,又一想,不狠心你改不了,牙巴一咬,硬过来了。严厉一时,得益一世啊。”

    “那天喊你来当家,看你吃不吃红苕?”仲信对立治说。

    立惠立即道:“爸爸,我当!天天煮红苕,不吃就饿。”

    罗玉兰笑道:“孙女懂事,该当该当,婆婆双手赞成。”

    立惠也笑:“我当家,专门给哥哥舀红苕,给婆婆舀米饭。”

    罗玉兰逗她:“要得要得,不给他舀一颗饭,看他饿不饿?”

    看看气氛缓和,修英欲去灶房添饭。仲信瞪着修英,厉声道:“吃完红苕再添!”

    修英说:“我帮他吃嘛。”

    “不得行!非他吃不可。”仲信绷着脸。

    “做啥子嘛?为几块红苕,发这么大的火。”修英道。

    “就是你把立治宠坏的!”仲信吼道。

    立治看看已无希望,只好吃了块红苕,服药一般难受。仲信不依不饶,大声喊:“吴妈,再给立治舀几块红苕来,他还没过瘾。”灶房里,吴妈答:“没有红苕了。”

    仲信依旧绷着脸:“老祖祖有句话,‘小时不管,长大造反’,我看是圣言。”

    罗玉兰补充说:“不然,哪有你做举人的爸爸,哪有你留洋的哥哥哟。”

    “严师出高徒,娇生惯养出不了才。”仲信说。

    几天后,收到刘嘉来信,罗玉兰拆开。信里说,重庆搬迁成风,政府迁,机关迁,学校迁,工厂迁,有钱人迁,没钱人也想迁,人心惶乱。前几天,去了趟北碚复旦大学,看了他两弟兄。他们说复旦大学也要迁回上海,好久搬不清楚,但是一定要搬,两弟兄问,他们还读不读?若果读,只有去上海。他们想读,但是要多用钱,怕家里负担不起,读不读?听妈主意。还有,残废军人休养院听说也要迁南京。若迁,我是去南京还是随两弟兄去上海,听妈主意。去过明理二伯家,劝我辞去休养院护理,回上海医院,可以照顾上海妈妈,如何办?听妈主意。还有,到上海的邮路通了,妈妈回了信,说她和哥哥总算活出来了,她很想见妈妈,请妈妈去趟上海,去不去?何时去?听妈主意。

    看罢,罗玉兰兴致很高,说开笑话:“啥子都由妈作主,我成‘总裁’了。”

    “你本来就是总裁嘛。”仲信看罢信,笑曰。

    “是蒋总裁哪个总裁?”罗玉兰故意问。

    “差不多。”仲信故作认真,“你总裁,我从命,绝不抗旨。”

    罗玉兰笑个不止,说:“好嘛,我来总裁,两个大学生非读不可,去上海读,勒紧裤腰带也要读。二天,他们想留洋,卖田卖土也给他们去,不负朱门祖训。川川他妈呢,回她上海,大医院适合她,我们不留她,不耽搁她,好媳妇啊,该回上海。”罗玉兰话音哽咽,总裁气魄已减,“她四十多了,儿子成人了,孤寡女人日子艰难,还是劝她到上海嫁个人,莫跟我们朱家到老,但是川川给朱家留下,不能跟她走。你就这么回信。”

    “你早就劝过,她不愿再嫁嘛。这条就不写了。”

    “再劝!”

    “妈,除非你亲笔给她回信。总裁手谕,不敢不从。”

    “要得要得,我来手谕,看她刘嘉敢违抗君命?”

    “也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母子“哈哈”大笑。

    “妈,你还是跟大嫂去趟上海,见见她妈。劫后重见,感受颇多啊。”

    “那么远,我还回得来?算啦,免得阎王喊我去‘收脚迹’。”

    “这也是手谕?”仲信问。

    “就是就是,”罗玉兰笑答。

    “这条手谕不作数,阎王手谕才作数。”仲信笑道,“妈要活到百岁。”

    “百岁少啦,我活万岁。”

    “就是就是,总裁万岁!总裁万万岁!”仲信夸张喊道。母子又一阵“哈哈”大笑。

    私塾文化加自学有成之罗玉兰,一当戴上老光眼镜提起毛笔,却不知手谕从何写起,“朕”字何用?训示口气可行?真个难住朱门总裁。仲信依旧说笑,道:“妈,我写,你誊。”

    “算咯,我各人写,写我想说的话,不像手谕,算啦。”罗玉兰已无心说笑了。

    此刻,罗玉兰心情难以言表,媳妇孙子越走越远,上海她又不敢去,那么,还能见到他们么?刘嘉会再嫁么?不过,写罢信,罗玉兰觉得一身轻松:媳妇孙子总算有了好出路,了却心愿,死了瞑目啦。一封情真意切的平凡家书替代了“总裁”手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