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从陈桥到崖山最新章节!
那时朱熹弟子问:王安石为何没能第三次拜相,继续改革,反而让群乌合之众立于朝廷?朱熹一笑,这位圣人有个爱好,他身在南宋,资料不多,却把北宋每一位皇帝、每一个大臣都尽情品评了一遍,其中就有“这时满朝皆废物”的答案。朱熹说:神宗已尽得荆公(即王安石)技俩,何必再用?
熙宁十年后,事无大小,都由自做,所谓大臣,只是用群庸人留在身边,随时指使而已…
一语道破天机!这才是王安石走后,大宋朝政治格局的真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一颠簸不破的真理——除开国皇帝和第一宰相外,任何一位强势皇帝身边,都没法同时生存一位铁血宰相!
就连王安石也不例外。一旦宋神宗羽毛丰满,他就再也没了立足之地。这点是宋朝从熙宁到元丰年间的最大区别,它也主导了整个北宋王朝的命运…神宗当家作主后,王安石在金陵开始隐居岁月,司马光在洛阳闭门著书。新旧两派党羽跟随他们的党魁一起集体休息,剩下的也都成了尽心尽职的办事员,在王安石创建的各种新法里面老实工作…
7日,6岁的皇孙耶律延禧受封梁王。而在太子耶律浚死后,本欲继大统的侄子兼养子耶律淳则被调出朝廷。10月9日,为人有名言“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的北府宰相、大辽第二奸臣张孝杰作为第一奸臣耶律乙辛的同党,也被赶出朝廷,任武定军节度使。
本年,大理国内发生了改朝换代级别的严重内乱!一叫杨义贞的权臣弑杀大理上德皇帝段连义(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身份设定即为段连义之太子)自立为大理国广安皇帝。旋被拥立段连义之侄段寿辉的高升泰举兵杀死。段寿辉次年去世,高升泰再拥立段寿辉堂弟段正明为保定皇帝(段正明是前理国的末代皇帝,之后禅位给高升泰。高升泰改国名为大中国。年后去世,遗言将皇位还给段氏一族,所以段正明之弟段正淳得以重新继位,段正淳就是后理国的开国皇帝)
元丰4年(1081)是变法成败的关键之年!变法之前,王安石、宋神宗最盼望的机会终于到了!新法改革——积聚财富——出兵熙河——扫平西夏——征服辽国——产出利润。这条变法总链条中的重中之重,扫平西夏的机会到了!
这机会是自己送上门的,这是党项人的老传统了,他们姓错姓了!为什么要姓李呢?翻唐朝老黄历,李世民的子孙,堂堂大唐的皇帝受制于后宫,每一代都活得窝窝囊囊!
李元昊杀母亲卫慕氏、舅舅卫慕山喜。李谅祚杀舅舅没藏讹庞。现在西夏第三任皇帝李秉常即位时只有8岁,走到前台的人是他的妈妈,当年没藏讹庞的儿媳妇梁氏。命运是多么的光怪陆离,李谅祚最初勾引这女人只是为得到政敌的情报,可一旦成功后,这女人却牢牢占住了西夏皇后宝座!一汉族女人,竟成了西夏国的第一实权人物!
有这样一妈妈,李秉常的命运可想而知。他是一皇帝,可连一平民都不如!没自由、没权力,4年前,17岁的他名义上开始亲政了,却发现他比他爸爸当年还要惨。汉人天生就是政治高手,梁氏家族比没藏氏强太多了,除把持京城大权外,连同整个国家各部门都安插进了自己亲族!尤其此时的国相就是大梁后的弟弟梁乙埋!
李秉常想了又想,明白想要夺回皇权,绝不是在京城发动场政变那么简单了。怎样才能成功呢?他非常聪明,内部既不行,只能寻找外援。外援只有两个——大辽、大宋,选哪个?辽国是不能招惹的,小心请神容易送神难!只有大宋,文明美丽善良稳重,从哪点看,都是唯一选择!
可怎样打动大宋朝呢?它什么都不缺,除了土地…一岁的孩子是疯狂的,谁在这年龄都没法精细稳重,为了可贵的自由,他付出的代价让整个世界都目瞪口呆!有两点:
1在去年,名义上已亲政的夏惠宗就下旨:西夏全境第二次全面推行汉礼!废除李元昊制定、梁氏推行的蕃礼!这一点看似轻松,实际上和他妈妈已势不两立了。梁氏苦心经营,她身为汉人,为得到党项人认可,在各个角度和宋朝作对,尤其是把她丈夫李谅祚当年第一次推行的汉礼废除!现在她儿子再次跟她唱对台戏,向宋朝示好!
这是让全世界都疯狂的开价了。在一叫李清的汉人降将的建议下,夏惠宗李秉常派人去通知宋神宗,为两国友好,他愿把“河南地归宋”河南之地指的是河套平原以南,包括西夏的陪都西平府(即被李继迁攻陷的灵州)和党项人发迹祖业的银夏5州!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是西夏立国之本!可只要宋朝帮我,我就都割让给你!这价码让人直接想到了李秉常的老祖宗,李继迁的族兄李继捧。当年李继捧为稳固在党项人中的地位,把银夏5州无偿献给了赵光义!而李继迁就是从这里开始举起反宋自立的大旗!
可现在还不止是银夏5州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是党项人生存的根基命脉,真的割让出去,在历史上只有一例可对比——石敬瑭割让燕云16州!但细想之下,仍不等价。燕云16州的最大作用是防守,失去它,汉人没了军事基地,可财富数量并不受影响。可如党项人丢了这片河套平原,从此吃饭都成问题!
当然了,这片土地面积在史书里记载得非常模糊“以河南地归宋”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有人说并非指上面所说的那么庞大,而是指河、洮等州与黄河以南、原属宋朝秦凤路的一些历年战争所失领土。理由是这价码高的离谱,李秉常应不会这样疯狂?
但我觉得:李秉常为了皇位、为了生存,只是割出去些土地就很奇怪吗?何况河、洮等州一直是吐蕃的,这时更早已被王韶收回版图,关西夏什么事?李秉常有什么权力决定这片土地的归属?
不用怀疑!土地就是那么的大,诱惑就是那么的强!消息传进开封城,宋神宗惊愕得就像当年的辽太宗耶律德光!
这是送上门来的肉!还等什么!宋朝积极响应李秉常的提议,一方面派使者商量接收,一方面积极备战。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种买卖不死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绝没法成交!就算当年耶律德光也得御驾亲征,替干儿子石敬瑭砍人!
果不其然,宋朝正在积极准备中,就有新消息传过来了。月,正准备秘密潜入宋朝的汉人降将李清被大梁后派去的冈萌讹诱杀。而宋朝好朋友、火星少年、夏惠宗李秉常被他妈妈大梁后一顾胖揍,赶出皇宫,关押在皇宫5里外的木砦!砦同寨字,堂堂西夏皇帝混到了最基层…
但站在宋朝这边仔细分析:没关系!顺利接收不成,形势却比之前变得更好!第一,宋朝出兵有名了。友好邻邦、与宋朝关系空前密切的西夏皇帝被反叛,这是件耸人听闻的噩耗、巨大丑闻!宋朝绝不能坐视不管,必须要帮他夺回皇位!
第二,李秉常就算再无厘头,也是西夏皇帝!他被老妈关禁闭不是关起门来母子间的事那么简单!从李元昊时代就开始的皇族、后族的争权变得更惨烈,让惨烈来得更猛烈些吧!最好两败俱伤、一起瘫痪,宋朝好不劳而获!
第三,宋朝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宋朝原军制是“更戎法”赵匡胤为不让任何将军掌握士兵,规定全国每支军队都要定期换防,兵走将不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永远别想有将领拥兵自重!除此之外,赵匡胤还进一步规定这些将军们加在一起,也仅仅是拥有了“握兵”之权,即平时仅仅由你们负责训练、职守、迁补赏罚而已。真正“调兵”之权你们一点都没。要调兵只能去找枢密院。而枢密院虽是全国最高军事机构,但也仅仅不过是皇帝一个喉舌而已,它只能接受皇帝命令,然后由它发布由哪位将军具体“统兵”由此,军中三权分立,无论谁也没法直接掌握一兵一卒。按说这样该放心了吧?不!还不行!赵匡胤结合自身发展轨迹,又找到了新的隐患破绽。那就是将军们身边的亲兵!赵匡胤下令:无论什么级别、什么程度的将帅,都绝不允许拥有心腹亲兵,严禁军人培养自己私人力量,违令者斩!这一条是重中之重,赵匡胤咬得极紧,不管合不合情理,对谁都一视同仁。
赵匡胤的军饷赏赐绝对优厚——“金币绢钱,无所爱惜”但定要守规矩!针对五代年间,骄兵逐主帅、悍将废帝王的血淋淋教训,赵匡胤命令全军严格遵守“阶级之法”也就说:从此以后,官大一级真的能压死人了。且不仅能压死你,上级军官还真正有了合法的生杀大权,使“士卒知将校,将校知统帅,统帅知朝廷”彻底断绝犯上作乱骄横不法之心!为此,赵匡胤不惜大开杀戒,翻开宋史,赵匡胤因此一次杀9人、40人、10人屡有记载…没办法,五代时军汉强鸷。不杀、甚至不多杀都不足以立威!
这还没完!在开封城里,赵匡胤还有各种各样让军人暗自叫骂的阴损招数。如为锻炼军人体格,让他们保持勤劳防止懒惰,每到发粮饷时,赵匡胤就命城东的兵去城西取粮,城西的兵到城东头去取粮,而他本人就站在城中制高点,看着满城大兵各自背着至少石(至少00斤)粮食从巨大的开封城这边走那边,那边走这边…且他还规定了:绝不许雇车或有人帮忙!
这样的事太多了…赵匡胤全心全意梳理打造着自己内部,从此把他从后周偷来的江山彻底改造成功,变成他本人的私有财产。且随着时间推移、问题的发现,他的命令还会不断增加,直到后来达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才算大功告成!
这之后,赵匡胤又再次向全国派出了“兵样”也就是些高大威猛、符合标准的士兵,全国各州军队是凡符合条件的大兵都要上交出来!
这一切的结果就是除赵匡胤亲率的第一代宋军外,军队素质直线下降!这一点最初是被范仲淹打破的。为对抗李元昊,西北长期驻扎重兵,几十年间兵将紧密配合,形成大宋西军独一无二的战斗力。熙宁变法期间,这成功例子被推向全国,它就是著名的“将兵法”将兵法实行后,天下总分为大防区,9员大将。
第一防区在京师附近,辖有5名指挥使0员将,约占全国兵力1/4。第二防区在西北方面,配有4将(秦凤5、泾原11、环庆8、鄜延9、熙河9)兵力占全国/。其余军队散布全国,岭南地区也照顾到。这些正规军外,保甲法的推行也越来越顺利,民兵总数量在70万以上!这改变了宋朝以前军事力量的分配,除边关、京城点最强外,各州县城市也不再是空白!时间一天天推移,每过一天,宋军实力都增涨一分,完全不是传统史书里所说的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新法改革就失败了的一片惨淡光景…哪来的失败?直到宋神宗驾崩、高太皇太后摄政,老混蛋司马光才跳出来废除新法。而在这之前,宋朝全国都在新法的实行中,不管民间经济变化怎样,国力、军事、行政这点立国之本空前旺盛!
5月日,封战国时代晋国的程婴为成信侯、公孙杵臼为忠智侯,在绛州立庙祭祀。以表彰他们当年对“赵氏孤儿”所做的义举。因有了你们,才有了战国时代的赵国、如今的大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