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灵太后最新章节!
进入京城以后,胡太后一直把亲人们送进为他们准备好的府宅,又亲自指挥事先安排的新佣人为父亲和大家端来热水,为众人洗尘沐浴,然后摆宴庆贺。席间难免提到母亲皇甫氏,太后自然又是一番悲伤落泪。
胡国珍对她说:“那年,家中得知噩耗以后,便立即来京料理后事。按照你母亲的意愿,把她就安葬在这京城边上。这回好了,咱们一家都团圆了。”
正说着的时候,那年向皇上求婚娶妹妹为儿媳的元继,也派自己府上的人带着礼品前来问候。胡国珍早已经知道了皇上许婚的事,可几年来从没见元继府中的确实消息,只在这次进京前,元继才派人向临泾送去了真正的聘礼。胡家当然是要收下的,为了表示胡家对皇上许婚大事的重视,胡国珍特意把元继府上的礼品用专车拉着,一起带进京城。现在,他见元府派人来问候,自是厚厚地款待了来者。元继得信后,也带着儿子元叉,立即骑马乘夜来到新建的胡府,认了亲家。两个亲家当即拍定,七天之后就为儿女完婚。这又是一喜,把胡太后高兴得不得了。
这晚,胡太后没有回宫,她与父亲和弟。妹整整说了一个通宵。闲话之中自然说到郑俨,胡国珍告诉她:“这次进京,本想让郑俨一起跟着来的,可郑俨说咱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提心吊胆过日子,他就什么心也不再操了,临泾那边总要有人照料,只有他留在那里最合适,劝了他几次,他都不来,也只好作罢。”
胡太后若有所思地说:“他这个人,我是了解的,随他的便吧。”
临天亮时,胡太后才和妹妹在一起睡了一会,就被宫中差使找了回去,说是朝中大臣都在太极殿等着她议事。
——是崔光和于忠。元继等人请求她临朝的事。
于忠进禀说:“现在,全朝大臣都已经有一个共同的意见,就是请她亲临朝政。”
太后推说自己今天太累,无暇思考,待明后天再给他们准确的音讯。回到崇训宫,胡太后叫人把父亲胡国珍召进宫来,又有冯赢在旁,她想和他们共同商议一下。对他们说:“今天,于忠等人请我临朝听政,不知你们是如何想法?”
胡国珍说:“当今皇上年幼,不能亲政,眼看着朝庭大权旁落,岂有不管之理?你既为国母,就不应看着国家留下千秋遗憾,而置身于度外。”
胡太后说:“现在于忠专权,我要是临朝,不过是一介傀儡而已。”
胡国珍说:“事到此时也是人人看得明白,于忠一人不能压众,用你来压制群臣,也使皇族无言,这是他最好的选择。”
冯赢插嘴说:“原先于家强过高家,后来高家压倒了于家,现在于家又想翻过来。这样反反复复,可苦了朝庭和天下人。”
胡国珍说:“当今朝政紊乱,众心不一,若无明主治理,必将形成分崩离析的后果。为国家社稷着想,你亲自临朝辅政是唯一出路,但最终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做好了,你会留芳千古;做不好,你会粉身碎骨,这些事就只能由你自己拿主意了。”
胡太后点头称是,她低着头深思了好长时间后,对父亲说:“为天下生灵着想,只好舍此一身,鞠躬尽瘁了。再说,还要等百官朝议之后才能最后定夺,我今生既然有如此命运,那就任天由命吧。”
数日之后,朝堂之上,那些各揣心腹事的大臣们,在太后辅政的问题上竟然十分一致,异口同声地表示拥戴胡太后。消息传来,许多宫人和大臣前来贺喜,胡太后却是冷淡处之。事后,她让冯赢在夜晚时,于宫院中设置了一个香案,夜半时刻她独自一人对月当空默默地祈祷了好长时间。她没有别人那种权力欲望,可苍天却把天大的权力交到她的手上。形势把她推向高峰,也促使她建立起十足的信心,相信自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好。
*******
从九月开始,胡太后垂廉听政。她首先当众宣布:进于忠为尚书令,崔光为车骑大将军,刘腾为太仆,侯刚为侍中;重新起用元雍为太师。领司州牧。加小皇帝的叔叔清河王元怿为太傅。兼太尉,广平王元怀为太保。兼司徒,汝南王元悦还是不愿做官只好罢了。授元澄为司空。兼骠骑大将军。授予安定公胡国珍为中书监,妹夫。江阳王元继的儿子元叉为通直散骑侍郎,妹为新平君。拜女侍中。其他官员也都各有封赏,全朝大臣皆大欢喜,自是一个天下太平。
可是,宫庭内的暗中争斗并未结束。特别是她的妹夫元叉,是个非常贪心的人,自侍原本皇族,现在又成为皇上的亲姨父,也在朝中为官。他的心中能有谁?也就是从这时起,胡太后为自己设下一个深深的陷阱。
元澄虽是皇族,却是个直快的人。他看不惯于忠等人得势便猖狂的样子,一直对于忠耿耿于怀。他看出胡国珍是个厚实人,凭他的关系和地位如果得以重任,是能够抵消于忠的一些影响的,便举荐说:“安定公胡国珍为人忠厚,赤心待人,应有出入宫禁,参议谘政的权力。”
还不等胡太后表态,小皇帝一听这个人是在举荐自己的外公,当即便连声说:“好,好,好。”于是胡国珍被拜为侍中,可随时进宫参与朝政。
胡太后自从辅政以来,每日起早贪黑,不管内务外事。奏折书表,都不让人念给她听,必要自己亲自过目,亲自过问各方当事人才最后下结论。加之她原本聪明过人,遇事极有心计,对所有的事情都能指挥自如,诏文清晰。特别是她诉讼公正,断事有理有据,决策明快果断。使得文武百官渐渐佩服,朝庭秩序逐渐好转,全国的形势也随之发展起来。
一天,胡太后与众大臣在一起议论完政事之后,她对众人说:“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又说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所以说,要想天下大治,必以治字为先。而对治字,历来是有不同理解的,不知你们对治字有何想法?”
清河王元怿应声而答曰:“治则顺天应人而施也,其要点在于实,而忌虚。不管你在立国立家的过程中所造的舆论如何,主要是看朝庭实施什么政策和法规。外面邻国要看你能带给它和平还是战争,内部百姓要看你能给他什么样的利益。施之以仁,百姓祥和,则国家富足;施之以暴,百姓离析,则国家破败。仁义立人也立国,暴力损人也损国。”
崔光接着说:“臣以为:治者是为治政,老子曰:其政察察,其人缺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因此,治政者必须因时而治,治在适中,治在切要。”
接下去大家都说了很多关于治国。治政的方论,发表了一些各自的主张,元雍还拿出来一本专门谈论治国的奏折。
最后胡太后说:“你们说得都很对,归结起来就是,治政者必以治人为本,治国者必以治官为本。所以孝文皇帝改制后,主要开展的事情就是考察官员们的政绩,我们今后也要这样做。治人要先治官,官正则国正,国正则民正。”
当天,太后就决定,关于考察官员的事情由内务府官员负责办理,每半年向皇上汇报一次。同时还决定,对于忠。崔光等高级别的官员由她亲自安排高等级的内务官员负责考察,还说要为政绩好的官员单独立一个花名册。
第二天,真的开始落实了这个决定,朝庭专门指派了一些官员直接向胡太后汇报各级官员的考核情况。
到了年终,朝庭官员的考核材料都汇总上来,有好有坏,而于忠的考核书中却写着“不称职”这对于忠是个很大的打击。但是胡太后并没有把这次考核结果公之于众,只是让一些考绩好的官员来宫中,分别给予了一些奖赏。可是事情还是传了出去,使那些考绩不好的官员压力很大。
太后把手头的一些事情安排完以后,叫人把于忠等考核不好的人单独召集来,对他们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然后把他们的职位重新做了调整。任命于忠为征北大将军,兼冀州刺史,放为外任官员。她这么调整之后,宫中各派力量都得以平衡,按照大多数人的讲法,好的官员得以提升,不好的官员得到降职的处分,不但当事者心服,旁观者也叹为观止,大家倒也平和。
阳平人路邕,任东魏郡太守,为官清政廉洁,做官多年没有为自己的家中积蓄任何家产,妻女布衣柴钗,儿子在市场卖柴度日,自己的生活也十分节俭。这一年,东魏郡遭了旱灾,他把家中仅有一点官俸粮食全拿了出来赈济灾民,自己全家老小和百姓一起吃糠咽菜。当官以来,他从不向上级官员送礼行贿,所以过去一直有人说他不好,说他无能力任官,只配做一个教书先生。现在把他的情况一一总结起来,才知道他真的是一个清官。胡太后特为他下了一道诏书,在全体官员中褒奖他的作为,特地从宫中选了最好的御马一匹。锦衣一套。被褥一套赏赐给他,并把他升职为南青州刺史。
当时还有一个敷城太守阎庆胤,官声也很好,曾有阎太守的下人杨宝龙等一千来人联名上书,齐口称赞说:“阎太守多年节俭,曾从家中拿出一千多石粮食赈济穷苦人,有很多人是靠着阎太守活着的。”胡太后看了这份奏折后没有说什么,把它放到一边搁置起来。
*******
冬月,胡太后召集文武大臣到明光殿,对众臣说:“今天议论的第一件事,是要重新审议一下我这个太后临朝的事。自九月开始,我垂廉临朝已经数月,至今看来,诸多朝政已经处理清楚,眼下文武百官各居其位,各施其职,顺理成章已成定律,从今以后我就要退归后宫再不插手朝中政事,你们认为可否?”
她的话音刚落,元怿出班奏道:“数月功效皆是太后一手成就,无太后则无朝庭之治。以臣看,太后还应以国事为重,继续留在朝庭为国执印。”
崔光也奏道:“太后天威刚见端倪,我朝上下齐心如一,仰望依托天福;在这种关头,太后是不应该隐退的。”
胡太后说:“以现在的形势看,我再临朝有这么三个不便:一是皇上虽小,尊为陛下,太后虽母,阶称殿下,殿下超越陛下是擅权,这就是孔圣人所说的言不顺;二是殿下之称众王皆是,皇族众王皆是皇家血脉,我区区一介女人虽称殿下,岂可凌越著王之上?这就是孔圣人所说名不正;三是殿堂之上,子重母轻,虽然是朝庭规矩,但有违天理,天下人必认为我朝尊卑颠倒,恐怕以后不敬父母之风从此兴起。以此看来,这样的事我不能再继续做下去了,你们也不能再这么做下去;因此,我退归后宫,是事在必行。”
侯刚出班说道:“先皇圣祖开国不易,我们这些后人守国更难,堂堂我朝天国至今数百年基业,不可为一些陈规旧章而遗误大事。当今事实证明,太后治国胜于先皇,所以太后不能此时隐退。”
元雍和元澄两人同时出班奏道:“朝中群臣众望所归,皆仰盼太后圣威。自古以来就有女人掌朝治国,三皇之中有女娲;我朝也曾有冯太后执国的先例,为何胡太后不能面朝?请太后君临天下。”
他们两人这么一说,崔光。元怿。元怀。侯刚等人带领着文武百官齐齐地跪在堂前同声奏道:“请太后君临天下。”
胡太后见此,起身说道:“众卿免口,虽是众望所归,我却不能夺皇儿天下而临君位。对于这样的大事,你们还是重新再议吧。”
站在丹犀上的她,虽然是说得这么坚决,可是阶下百官却伏地不起,一个劲地向她请求,依然众口同称:“请太后君临天下。”
崔光奏道:“我朝先君太皇太后也曾临朝。是谓太后临朝不为破例;今者众王。众臣共同奏请,尊太后为君,不为凌越;国母当朝,君临天下,不再尊卑颠倒;皇上幼小,其后临朝,是顺理成章;所以,请太后遂百官之意,君临朝纲,主掌天下,承救万民于急难之中。”
胡太后站在高高的朝堂之上,看看满朝跪附的众臣,低头沉思了一会说:“众望之下实难推委,然我有一言在先:我今临朝是为皇儿理政,无皇儿之位也就无我之位,既是你们让我君临天下,也须以皇儿为主。依我主意:朝堂之上设两个皇位,我与皇儿同时执政。”
群臣听她如此说法,一齐山呼:“万岁!”
从此,北魏朝庭中,胡太后与自己的儿子同为陛下,共理朝政。虽然在这个时期,我国北方朝庭同时有两个“皇帝”却也使这个女人名正言顺地坐起了皇位。她与六。七岁的小儿子都是“皇上”可说话自然是以她为主。她也理所当然,名正言顺地称自己为“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朕”的女人,比武则天要早一百多年。
*******
腊月,是历代朝庭祭祀天地,国家的大典,祝愿国运昌盛的日子。胡太后在太极殿问众臣:“祭祀大典的日子快到了,依照我朝惯例,都是皇上一人主持,没有女人参加的份。但现今皇儿年幼,承担不了这么大的事情。朕想依照周礼中,君主与夫人共同祭祀的规矩参加今年的大典,不知可否?”
礼官出庭说:“不可,周礼古制已经断绝多代,而我朝立国数百年间尚无女人参加祭典的范例。先皇改制多年,都在应用新法,更不应再恢复古制。”
崔光出班说:“非也,先皇改制,并非改古制,而是改掉那些陈规陋习。好的古制历来受人尊重,各朝各代也都沿续着。我朝不许女人参加大典既违古制,又违今礼,并非明智之举。古往今来,女人参加大典的例子还少吗?东汉和帝皇后邓氏就曾参加祭祀大典。而今我朝太后君临天下,参加一个祭礼大典有何不可?”
礼官被说得哑口无言,其他的人也再没有说什么的了,都默默的点头首肯。
胡太后说:“就以众卿所议,朕与皇上一同参加祭祀大典。”
到了吉日,宫廷内外焕然一新。文武百官盛装华服,侍卫队和仪仗队的阵容非常庞大威严。祭天的队伍车马喧天,京城内外的人潮阻塞了道路,城里城外旌旗招展,都围绕一个中心——皇帝和皇太后,簇拥着那高车鸾驾的黄罗伞盖。
时辰一到,角炮震天,鼓乐齐鸣,铙钹共响,人呼马叫,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从宫中出发。出了阊阖门,开向南面伊水河之北的圜丘所在之地,开始了祭祀大典。
圜丘之上,香案高高地摆在上面,案中陈列着牛羊猪三牲和丰盛的供品。供坛四处都是香烟缭绕,神符飘飞,神巫神祝站列四周,把个圜丘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胡太后一手牵着小皇帝,在礼官的引导下缓步走上祭坛。然后小皇帝站在一边,胡太后一人主持,她先是拜祭天地,接着宣布祭祀开始。
坛下的文武百官跟着胡太后,齐声向天高呼:“上苍宏大,保国安疆,社稷有幸,洪福齐天”祈祷过后,众人再向着南方上天跪拜三巡。接着礼官退后,神祝们上前,开始施行那些神舞。神跳。神唱什么的。再后,由胡太后和小皇帝一起带着文武百官和宫庭仪仗队。马。步。车三军一边奏着鼓乐,一边环绕圜丘缓行三周。然后再上坛礼拜焚香,这是第一阶段的祭典。第二阶段是由胡太后宣布大赦的诏书。免绢免税的恩赐等,过后又举行以酒祭奠。以后是第三阶段的仪式,由各军。各地选派的能人武将在前面的校场比武,这是大典的高潮,人群的沸腾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隆重的典礼一连举行了三天,人们还兴致盎然。
大典过后,北魏在北方和南方接连打了几个胜仗。胡太后心中高兴,乘一日有闲,带着幼主来到华林园。他们先游了景阳山,又到都亭,太后见这里景物还算很好,便让人摆酒布席,宴请群臣。
待众人都落座以后,太后举杯说:“朝政日新月异,众卿全都是有功之人,今天慰劳各位,都要尽兴才好。”
小皇帝也高举着酒杯说:“祝众卿都好。”
群臣纷纷离席跪拜称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重新坐下之后自然是推杯换盏,肉林酒池。
喝到高兴处,清河王元怿起身拜曰:“盛世明主,举国同享。臣斗胆请求一愿,不知太后可否应充?”
胡太后笑着说:“朕早已经说过,人人尽兴才好,你的一个愿望有何不可?”
元怿站起身说:“臣早闻太后弓法精奇,只恨无缘得见,今日太后高兴,何不让臣下一些无识之人得见高技?”
胡太后说:“雕虫小技,何足挂齿。”
元雍站起来,先向着皇上和太后打了一恭,然后说:“臣提一议,可否乘众人酒中作乐,比箭助兴?”
他这一提,崔光等人也都起身说道:“比箭助兴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