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过年》

点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点水文集最新章节!

      早年,香港出现了一位以写字为生的名作家,名叫倪康。他是一位名符其实以写字为生的作家。据说他一天就能写下一万字。天啊,我看他的手简直是装上马达了。而事实上,他不仅以写字为生,文字还为他圆了名利梦。听说,他是一名怪人。他可以一时兴起,收集很多的贝壳,后来,据说他对贝壳的认识和研究已达到了专家级的水平了。但最后他又意兴阑栅地把收藏品卖了。他有过目不忘的超人本领。还有更绝的是,他不会开车,但是可以把折卸下来的汽车零件又重新集合起来。使汽车恢复原样,从而得到新生。他写的科幻小说,我姐也买了不少。但是我只拿了一两本出来看,一本是鬼混,一本是蛊惑,还一本就是木炭。这几个故事的确写得不错。至于其它的,我没有看过,就不好说了。

    在我“面前”的那多是何许人?他有什么个人之处?特别高?特别帅气?还是文章写得特别的棒?对于这些,说实在的,我一无所知。在这个作家多如牛毛的年代中,能说会道的人多得是,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句金句名言,我想他们做作家的比谁都清楚明白。所以,没有一定的个人之处,在文坛上要守住一方净土很难的!

    我作为读者,很少卖作家的面子。作为读者,我有一些臭脾气,我的挑剔也许是最叫人咬牙切齿和最可恶可恨的。作为读者,我的阅读口味要比我饮食口味挑剔得多。饮食口味,我尚可咬咬牙将就将就。唯独阅读,我却从来不讲交情。面对一本书,更多的时候我会心直口快,不吐不快。即使那本书只是自己一时心血来潮盲目买回来的,当我发现它不好看时,我也绝不“将错就错”原谅自己一时失手的。

    我从过年的简介中得知世上有那多这一个人,这是一种偶然。别的女人心情好的时候爱买衣服来炫耀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喜欢买。但我却是一位另类的女人,我开心的时候,会去买书。不开心的时候,也会买。那多那本过年我就是盲目地,糊糊涂涂地买下来的。我管他是那多,还是那少,反正我看得顺眼。我看他的书,也是随意抽出来的,说实在,在看前我头脑是一片空白的,因为,那多对于我来说,太陌生了。我们是互不相识。

    看书,是我最无情的时候,也是我伸展触角和启动思维雷达的时候。打开这书本,我的挑剔找不到话题了。书,一开始就玩起了“我是谁”的智力问答游戏。这是那多第一本作品吗?好像是,谁是那多?这好像是开场白的自我介绍呢!但仔细一看,又好像不是那回事,因为不像是人物的交待。这让我推翻了自己的最先的得意结论。难道是成龙式的经典身世之谜游戏?好像也不是,如果真的如此,那一本那多灵异手记之失落的一夜又如何解释过去?在手记里,惊现了跟自己同名同姓的人,并且是同职业还有差不多的待遇。世上真有这么巧的事吗?如果只是一二三四式的张三李四黄五的普通名就罢了,也许不会有下面的精彩故事发生了。正因为那人也叫那多,才会引起另一个那多的高度重视,读者的强烈好奇心。看到这样的杰作,多数人可能会想,也许跟鬼魂有关吧!但是又看不出它这样做的企图和目的,想害人吗?不像,没有人如此而失去什么!想报恩吗?更不像。另一个那多没有得到半点好处。如此一来,让人感觉更像看一本账本,一本记着糊涂账的账本。想到这里,不禁窃笑,怎么自己像个税务局的人,管起别人的糊涂账啦!所以,有时觉得,看书的时候,只要你会分心的想一想,还真的是无所不能了。他编他的,你看你的,自己又不是什么历史学家,何必在乎人家的族谱的真伪!这样一想,心里就坦然了。难得糊涂嘛!太认真了,就没戏了。不管是哪个那多,也不管那多是谁,能写出这样的故事,都是不简单的。故事里的故事,就不仅是粮食,而是提升升华为一种美酒佳酿了。如果为一种低品质的“化学合成物”而发呆,那就是沉沦,如果那是一杯美酒或一篇佳作,那就是一次大跃进了。

    虽然,故事是虚构出来的,甚至是满纸荒唐言,但我就是坚信它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一无可取的。尽管它不是真的,但我不觉得它愚弄读者,相反,我觉得它写得挺严谨的。其实,哪个那多都不容易。难道你觉得有很多的那多吗?是的,我现在起码知道有三个。第一个是看手记的那多,第二个是写手记的那多,第三个是写这个故事的那多。前二者是活在故事里的人物,后者是活在故事外的。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有共通点的,就是,三人都是假的。因为第三个那多是作者的笔名。三个那多环环相扣,第二个那多活在第一个那多的故事中,而第一和第二个那多又活在第三个那多的笔下。多么微妙的情节设计!那多虽多,但没有一个是多余的。因为每个那多都有自己的活法和想法。每个都是独立的,而不是他人的影子。在写作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写手写作时,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整理成文字,然后溶入其间。从而变得了作家们的默契和习惯。那多的部分作品以灵异作为题材,多少可以避免重复这种习惯,减少对作品的影响,作品少了这种铬印,新鲜感就增强了。

    看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速度和感觉,看理论类的耗时最长,因为需要时间去慢慢地消化和理解。有的书,文字比较浅白,看的时间自然不会太长。而那多的过年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三天的时间看完了。看得快,并不代表囫囵吞枣。相反,我看得比较仔细。我看倪康写的书反而有点马虎。否则,我是不会写下这篇读后感的。不过,我承认在读那多和小张那段对话时的确有一点马虎,我跳了一点点。因为他们的谈话内容偏向抽象,我又不太明白理解。因此跳了一下,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吧!我觉得,可以体谅一下我这类读者的感觉。

    在对此系列书的评价中,我看过这样一句话,那多的作品,让人在理智上不认同,但在情感上又认同。我不觉得这是一种矛盾。因为,即使我们认定事实并非事实,但是有些情况我们是会有同感和共鸣的。手记中写到那多和冯立德那个舍利子龛的时候,就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了。即使现实中没有此种事,但是眼花导致产生幻觉,这些经历我们还是有可能碰上的。至于会否也看过那穿着古装异服的美少女和四季如春的美景,那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人总会想入非非,所以,在欣赏美的时候,人们常常心不在焉。

    虽然故事不是真实的故事,但总该有些是真的吧!我这样想。所以,当我看到手记里的那个那多在字典中无意中看到图文并茂的欧姆巴时,我居然也学他那样,拿出资料丰富的大词典查找了起来。谁知,欧姆巴我没找着,倒是找到了欧罗巴。事后,我暗笑自己,我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不过,想想也没有什么,只要不是看了电视,也模仿人家跳楼就行了。

    在文后,出现了人们拭目以待的怪物。原来是中国传说中的年兽。传说中国人们在过年的时候,最初是用敲锣打鼓的方法避邪(赶走年兽)。后来,则采用了有骨牌反应的炮竹,方法不同,但原理一样,就是用巨响来吓走怪物。想不到,作者竟然会想到这个传说。并把它充分地利用起来。充分的准备使它的价值得到多数的肯定和认同,小说里充满了侦探小说般的悬念。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看此书时,心情竟有点紧张,有点急,一点都不像看惯侦探小说的人。作者成功地把我逼急了,我只有做一回千里马,马不停蹄地看。

    不过,还有一点我不太明白。就是到底是谁付钱把手记传给那多的呢?有谁,愿意不惜一切的代价把东西交给那多。在我心中这始终是个谜。这不是我的盖棺定论,没准什么时候,我也会跟作者一样,英雄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