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效应尊重历史

仓央嘉措 / 著投票加入书签

读小说 www.duxs.net,最快更新仓央嘉措文集最新章节!

      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面,关羽如同诸葛亮,都是被神话了的人物。我们对于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除了红脸长须的相貌,恐怕就是传说中那柄重达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了,那神奇难比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忠义难追的“千里走单骑”无不给读者造成了无以复加的震撼力量。

    也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最重视的典韦“五步一杀”传奇,关羽是永远无法超越的。

    文学的力量是无法预估的,当它真正深入人心,造成的影响根本难以计算。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来源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英雄魅力”以及“偶像效应”

    人们要看到的只是身为作者的你,精彩的故事,他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忽略一些细节的存在,同时在阅读之后,又会犯同样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错误与细节”并存的可笑模式。

    比如说,谈到关羽,人们就想起了他的事迹,以及他那把绝不可能存在于战场上的“青龙偃月刀”根据古代诗人以及一些历史材料整理所得,我们可以想象,关羽其实当时的兵器应该是剑。假如一定要说他有那样一把八十二斤重的大刀,那么最多只是起到威仪和吓唬人的作用。要真拿到战场上去耍威风,恐怕关老爷子根本等不到败走麦城的那一天,就已经被人干掉几百上千回了。

    至于传说中的“青龙偃月刀”是否真的存在,我们难以考证。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任何一件冷兵器,上面都不可能出现非自然的“龙腾吐雾”的情况。唯一能够作为解释的是,那时候,国外有一种很出名的“大马士革钢”通体有自然的花纹,如果锻造成兵器,近看或者在反光的作用下,我们或许能借用大作家罗贯中浪漫的联想能力,把关老爷子传说中的那把大刀想象成“青龙偃月”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上,谁也不知道当时是不是就真的有进口的“大马士革钢”

    借鉴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身为作者的施乃庵是元末明初的当世大儒,据说也是罗贯中的老师,可就以他这样的声望来说,他写水浒传也必须借着“妖魔横出”的理由,否则,试想一下,曾是陈友谅幕僚的他,写这样的反书,朱元璋不想尽一切办法杀他才怪。

    说到这里,四大名著我所理解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只能说是当时历史环境的工具。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名著已成名著,看的人越来越多,谁也不会去深究这其中的原因,恶性循环只吓,都成为了“死读书,读书死”的文奴而已。

    说到英雄与偶像的影响,这里我不得不谈一谈目前的一些导演以及他们的电视作品。

    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周杰伦耍大刀的那一幕大家都还记得吧,从服装和场面的表现手法上来说,导演是下了工夫的,所以最后周杰伦死了,耍那么一把大刀,跟敌人几乎近身肉搏,不死才怪。

    关老爷子传说中那样的大刀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耍的,老北京天桥耍耍把势,卖艺赚点银子说不定还有点用。

    可是真正如老谋子这样肯下工夫的导演毕竟不多,再看看早先的十面埋伏吧,刘德华和金城武里面用的配刀,怎么可能出现呢?

    这完全是违背历史的,国内的导演经常放出狂言,说给自己多少多少钱,也能拍出国外那样的电影,真是好笑,即便没给你那么多钱,你也不能为了节省,把道具的钱给省了吧,就好象周星驰电影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玩意,一个碗,作为道具的它可真是老资格了,在星爷不少电影中都出现过,什么月光宝盒,国产凌凌七。

    导演失去了基本的严谨态度,就会给观众造成不少的影响,要知道,作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传媒之一,电影,电视剧的力量甚至可以说超越了大部分的文学作品。

    再用曾经热播,本人也十分喜欢的一部电视剧来说,血色浪漫。(根据都梁同名小说改编)

    在电视剧的版本中,有这样一幕,郑桐和袁军偷偷跑回了袁军已经贴了大布条的家里,偷出来一个崇祯五年的瓷器瓶跑到委托行去卖。我们撇开郑桐老北京的那一套搞笑对白,就从老头问郑桐那里开始说。

    老头说,这个瓶子是崇祯五年的货色,还行。然后谈了一番价格没有谈拢。郑,袁二人准备离开。老头又要求看看瓶子,然后问郑桐,只要你知道崇祯五年是哪一年,我个人把这瓶子两百块收了。

    可是郑桐这个后来成为历史学研究者的北京青年,并没有说上来,结果还被袁军一顿臭。倒是那老头自己给报出来了,说,记住了,崇祯五年是1632年。

    这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他补充了一句,据今356年。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还忍住没笑,可是后来又多看了几次,我实在没憋住,血色浪漫这个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北京,当时正是知青下乡的时期,怎么就变成了1988年呢?

    这到底是导演的疏忽,原作者的纰漏,还是根本就在忽悠电视观众呢?往小里说,这是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可是往大里说,这很容易给电视观众产生错觉,那些不熟悉历史的人,不了解那个时代的人,都会以为这事是发生在1988年也说不定呢不是?

    忽略历史,是可悲,也很可怕的。

    在这个电视作品横行的时代,那些曾经只作为“下九流”的戏子,为什么现在也成为了公众的偶像与英雄呢,人们在拼命的追捧,追求,以至于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圈子,娱乐圈。

    说得难听点,他们不就是有张脸吗?大部分是没文化没教养,这边鼓吹着做善事,那边自己不知道跑哪去淫乱,这边面带微笑的呼吁大家遵纪守法,那边自己不知道跑哪去吸毒。

    偶像并不是这样的。

    看看他们演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吧,就拿琼瑶的还珠格格为例。一群神经病,乱蹦乱跳的傻瓜。写到这里,有人会反驳我说,人家赵薇还是个大学生呢?

    大学生,大学生怎么连这么一点常识都没有。

    清朝是很讲究国法礼仪的,官场上的举止、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特别是对皇帝或者皇太后。清代官员见皇太后,一律跪安,汉大臣一律自称“臣xx恭请皇太后圣安”满臣则称“奴才”皇后、嫔妃、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帝为“皇上”只有皇太后才能喊皇帝为“皇帝”满人有时称皇帝为“主子”但不会称“万岁爷”

    至于太后,皇帝,皇后,嫔妃和满汉大臣及太监,内务府官员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太后”道吉祥只是流俗的,太监们见面时的问候语。皇帝后妃和大臣们绝不会用太监之间的问候语去称呼皇太后。至于“老佛爷”这是清末一小部分太监和内务府满籍官员背地对西太后那拉氏的代名词,当面是绝对不敢称呼的。

    太监对皇子也不像电视剧中一律称呼“阿哥”那都是大臣们对皇子的称呼,内务府官员和太监们只能按照他们的排行称x爷。

    大臣与皇帝之子谈话时提到已死去的皇帝,也不会像现在电视剧中叫做“康熙爷”“乾隆爷”如乾隆之子嘉庆与大臣谈话,提到乾隆,大臣必须称乾隆的庙号与谥号“高宗纯皇帝”嘉庆一般会称“皇考”

    忍不住要问问琼瑶,虽然我知道她根本没可能看到:就你这样的水平,你凭什么对别人扬言说,你的剧本不能改动一个字?

    或许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社会的快节奏束缚,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视作品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必须,可是难道这就能成为我们忽略历史的理由吗?

    特别是那些站在风口浪尖的作家,导演,这样的公众人物们,他们的言行力量异常巨大,甚至可以说,因为他们的错误,很可能贻误一代人。如此说来,他们恐怕是永远不能原谅的。

    不管怎样,我想说的只是,尊重历史很重要。